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圈内人士谈中国书画收藏进入“亿元时代”

(2010-03-09 10:52:30)
标签:

书画收藏

亿元时代

文化

分类: 观天下

   背景:2009年11月22日,北京保利秋拍夜场于晚上八点开始,全场分为“现当代中国艺术”、“近现代及当代书画”和“古代书画”三个板块。拍卖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两点,开始对“古代书画”中第5125号吴彬的《十八应真图卷》竞拍,作品来自著名的尤伦斯夫妇收藏,起拍价是2000万元。场内有实力应价的是4位竞买人,之后还有几位场外电话委托买家加入,一番惊心动魄的举牌过后,价格升至1.51亿元上最终落槌。加上12%的佣金,1.6912亿元的创纪录成交价诞生了。

   以下dw的采访——
    刘新惠:钱毛了,不买东西太冤了
    (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问:您如何看待2009年秋拍这样的盛况?
    答:只是中国传统艺术“经典”的盛况,也许只是个案而已。
    问:您认为过亿元的中国艺术品价格出现泡沫了吗?
    答:中国艺术品的价格长久以来都是被低估的,如今即使达到了亿元,也还是比不过当初民国时期的价位。
    问:这样的高价位会持续很长时间吗?
    答:每一次价格的巅峰都是下一个行情的开始。
    问:我们观察“亿元时代”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目前的通胀预期和富人为了资金避险而进入了艺术品市场,您认为是这样吗?
    答:艺术品市场相比于证券和房地产来说最稳定,大资金进来比较安全。现在市场中流动的钱很多,拿着它注定是要贬值的,如果这个时候有钱人不买东西就会觉得很冤。
    问:目前繁荣的市场背后究竟是什么?
    答:表面的东西往往都是假象,其实,2009年秋拍所谓的“亿元时代”——不过是围绕着几个人、几件拍品所发生的故事。
    王春元:“击鼓传花”式的游戏已经结束
    (资深艺术评论家)
    问:为什么中国艺术市场能够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率先呈现出强烈上涨的行情?
    答:“亿元时代”更准确说应该是“价值时代”。之前频繁流通的、击鼓传花式的投资、炒作游戏已经结束,作品的艺术史地位将会被空前的关注。
    2002年之前的中国拍卖市场是一个“行情时代”,进场的买家们大多数并不了解作品的价格应该是多少,会跟着市场行情走;
    2003年至2008年则进入到“市场时代”,尤其是2003年“非典”后的报复性消费导致的市场井喷——所有拍品不分层次,普遍上涨,而遇到熊市时又出现大面积的普遍下跌;
    2009年的艺术市场呈现出了全新的面貌,买家们逐渐成熟起来,开始关注每件拍品的艺术史位置和内在艺术价值,基本脱离了行情和市场的干扰,也就是说进入到“价值时代”。大买家关注的是——什么样的艺术品才能构成财富?于是,经典的、国宝级的拍品才能创造出之前想都不敢想的天价。
    问:未来的市场发展趋势呢?
    答:高端和低端拍品之间的价格差距将会越来越悬殊,甚至低端的拍品可能会流出拍卖场。另外,越来越多的大资本将会进入拍卖市场,它们在寻找艺术品内在价值的同时,也需要或者努力制造着轰动性事件,从而进一步提升拍品的价值。
    龚继遂:金融资本抢夺定价权
    (中央美院客座教授、原纽约苏富比中国书画部主管)
    问:中国书画市场价格暴涨的原因究竟何在?
    答:表面上是价格的变化,本质则是收藏群落的变化。一个市场如果出现了价格变化,首先要看收藏者后面的购买动机发生了什么变化。
    随着中国股市创业板的推出,中国新富阶层的财富积累方式越来越多的集中在金融领域内,这些大资金的进入将会改变原有市场中的定价权。一件作品的价格组成也由简单的美术史定位,逐渐延伸到作品的传承出处以及拍品的社会影响力上,作品本身和收藏行为共同组成了艺术品的价格。
    问:究竟是什么样的新人群进入到了市场中?
    答:三种人(或三类资金)进入市场后,会造成很多难以预料的后果。他们是高资产净值人群,他们购买艺术品的主要目的是资产配置;还有机构投资者比如保险公司、银行,他们的进入拍卖场的目的是为了借助艺术品来提升企业文化;最后一类是投资基金,它们有限期套现的需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