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秦代酒壶里的酒是绿色的吗

(2009-11-05 11:01:44)
标签:

眉县

教坊村

文化

分类: 观天下

 

刚刚看的新闻,我国又发现秦代酒壶,里面有液体,还可闻到酒香味道。

我觉得接下来的问题有:
1、酒有多少斤?
2、酒的颜色?前几次报道是绿色的。
3、类似于现在的白酒还是黄酒?以前专家有争论。
4、酒精度?
5、酒的成分?


    我在酒类杂志工作时,记得秦含章老先生说,我国最早的蒸馏酒起源于西汉末期。但专家意见也不一样。
    我看了2009年11月2日CCTV-10探索栏目报道,胡国栋先生说,西汉美酒的乙醇含量为0.10%,含有正丙醇、异丁醇等微量成分,这些化合物均属酒类的基本组成。
    据报道,现存最古老的酒是1980年在河南商代后期(距今约三千年) 古墓出土的酒,现存故宫博物院。但没有看过里面的液体。秦代这个酒壶里面的液体,如果能够打开化验,看看颜色就好了,也是很早的酒了。估计也是绿色。好奇。

 

 

附有关发现古代酒的新闻报道:
(一)陕西眉县发现秦代酒壶 扁酒壶内仍存有液体


(来源:眉县政府网)

秦代酒壶里的酒是绿色的吗

10月30 日,眉县教坊村一村民取土时发现一个秦代扁壶、熏炉和陶罐。令人惊奇的是扁壶内还有好像是酒的液体。

    10月30日上午,眉县金渠镇教坊村一户村民请扶风县上宋乡牛蹄村农民薛红旗用挖掘机在土崖上取土垫庄基,突然,发现亮出一个泛绿的器物,他刚忙停下机械用手刨。只见一个一个酷似葫芦状的扁壶和一个熏炉以及一个陶罐露出来。扁壶高35公分,厚9公分,最大径31公分。左右两侧各有一个铺兽衔环,十分精美的谷纹雕刻在壶身正反两面。顶盖锈蚀密闭,户内盛有液体,用手一摇发出咕咚咕咚的响声,并从壶盖得砂眼上渗漏出来,让人闻到一股酒香的味道。 熏炉高20公分,由底座和活动盛放笼组成,做工精美。据文物专家介绍,从出土的青铜器和陶罐推测为秦代末西汉初一个比较有地位的人去世后的陪葬品,距今有2200年的历史。由于扁壶、熏炉体型大,质地少见,型具奇特,器表装饰的蝌蚪纹在秦文化同类器物中十分罕见,它的出土对秦统一六国后的文化接纳吸收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当天,有关专家已经把扁壶内液体拿去请专家化验,一旦证实是美酒,那么,它要比从西安北郊高级贵族墓中出土的“西汉美酒”还要早 。

 

 


(二)西安古墓中发现“战国美酒” 已送北京鉴定(图)  

秦代酒壶里的酒是绿色的吗
 秦代酒壶里的酒是绿色的吗
2007年11月15日 15:37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陕西白水县在抢救性发掘一处被盗墓贼“光顾”的战国古墓葬时,意外发现一个锈迹斑斑的青铜壶和一个铁带钩。已带锈迹的青铜壶高约30厘米,壶口被一个木塞密封。摇晃青铜壶,可以清晰地听到液体晃动的声音。壶内到底装着何种液体?考古人员小心地打开壶塞,令人惊讶的是,竟然闻到了酒香。考古人员将壶内液体分装,共盛满4个玻璃器皿,总重估测约有2公斤。壶内液体色泽红润,就像现在葡萄酒的色泽。专家初步断定,神秘液体系战国美酒,随即送往北京鉴定。

如果确为古酒,那么我国的酿酒史又增加了一份鲜活的材料。两三千年的酒何以余香?酒中都有什么成分?尝起来是什么味道?这酒还能喝吗?就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酒鉴定专家、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教授级高工胡国栋和中国酿酒史专家、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洪光住研究员。

疑问一:出土的液体是酒?

据胡国栋先生讲,准确地说,在古墓中埋藏了数千年之久的“古酒”,已不是现代概念的酒,而只能是一种酒的残留物而已。酒中的化学物质在长期埋藏过程中会缓慢变化和挥发,就算环境十分稳定,也不可能毫无损耗地保留到现在。但我们仍然可以根据保留下来的成分推断液体是否曾经是酒。

凭一般人的主观感觉,并不能准确判断出土的液体是否是酒,只有具有丰富经验的酒鉴定专家的判断,才能作为相对可信的依据,而且最后的结论,还得看看酒的化学鉴定结果,化学鉴定可以全面地分析出酒中的成分。从化学分析上来说,残留液体应该符合酒的基本组成要求,比如要有乙醇和酒类的微量芳香组分,正是这些成分才让酒有了诱人的香气。同时,根据壶底沉淀物的成分以及酒液中所含的酸类物质,还可以对酒的来源进行合理推断。

疑问二:二三千年还没挥发?

出土古酒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大多数情况下,可能盛过酒的青铜器空空如也,毕竟经历两三千年,任何液体都很难不挥发殆尽。令人费解的是,此次陕西白水县出土的古酒为什么保存了两三千年还没干涸呢?

对此,两位专家都认为,最关键的原因,是密封度好。比如河南天湖村上世纪80年代出土的商代古酒,历经三千年还未干涸,很有可能是青铜容器生锈,封闭了缝隙,使酒液难以蒸发。70年代在河北平山县出土的中山国古酒,其容器也是弥合很好,加以生锈,难以开启,有助于酒液的保存。2003年西安出土的西汉古酒,青铜器封口严丝合缝,里外涂有生漆,精细的封口技术使酒很难挥发。另外,重庆市云阳县出土的两千余年的西汉古酒,其铜器口用密实的封泥缄口,宛如今日窖藏黄酒使用的封口技术。

据报道,这次白水县出土的青铜器,是用木塞封闭,这让两位专家都感到奇怪。因为用木塞严密封口是很困难的,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疑问三:这么多年还有余香?

常识上,酒是不容易坏的东西。白酒高浓度的酒精可以杀菌。但是元朝以前,我国并没有蒸馏酒技术,因而酒精度最多百分之十几,这样的酒如何能在千年埋藏中幸免于微生物作用呢?

洪光住先生说,秦汉时期的酒容易酸败,但是人们懂得煮沸可使保质期延长。陪葬用的酒,当是煮沸之后放入瓶中,由于密封得好,瓶内微生物在缺氧的环境下无法生存,瓶中之物才能经两千年不坏。

另外,古酒中也可能有防腐物质,但这需要进一步证实。如某一古酒中,就分析出了多量的萘,这种来自煤焦油的化合物具有抗虫蛀的功能,显然与防腐有关。

每次古酒容器开启时,都能嗅到明显的酒气。有人曾用舌头试了一下西汉古酒,除了铜离子引起的辣,感觉酒质醇厚、杂味少。洪先生也闻过,认为酒味浓郁。好奇的人们不禁要问:富贵们的陪葬用酒应该是优质酒,刚刚酿出时是何滋味?与如今的美酒有何不同?

据洪先生讲,两千余年的北方古墓中出土的酒,应该是黏质小米酿成的黄酒。黄酒酿造技术为中国人独创。据史籍考证,战国时酿酒使用散曲,糖转化成酒精的效率不如后来使用块曲高,因此酒应该比较甜,酒精度数低,是一种柔和的饮料,和现在的米酒或醪糟相似,今天我国的小米产区仍有这类低度自制黄酒。那时的酒是否还有独特的味道就不得而知了,有些古酒则被认为泡有植物,也许是一种药酒。

疑问四:现在还能喝吗?

不同的古酒样本,其特点各不相同。但共同点是含有多种醇类和其它酒类的微量香味组分,其中乙醇也就是酒精占了多数,这也是古酒有酒香味的原因之一。但是专家认为,古酒虽然仍有酒味,但毕竟是已经“过期”的饮料,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所以不再有当初的味道,外加大量的金属离子,使得我们无法饮用。

古酒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呢?首先,由于年代久远,不论封口多么严密,也不能防止有效物质的挥发。青铜容器本身也有极细微的缝隙,酒分子可以通过这些缝隙逃之夭夭。此外,一些物质会慢慢分解,一些酸会与醇类发生酯化反应。拿2003年出土的西汉古酒来说,根据分析,除相对多量的乙醇(由于挥发,也只占总含量的千分之一)外,还含有正丙醇、异丁醇,异戊醇、β-苯乙醇等微量香味组分。另外,酒中还有高达千分之一的铜离子,这是长期存放在青铜容器中的必然结果,也是古酒呈现深绿色的原因。

疑问五:古酒能复制吗?

复制古酒,首先需要剖析酒的各种微量香味组分,这可以通过认真分析酒的残留物来进行,在此基础上再对酒的属性作出推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对于液态古酒成分的深度分析研究一直没有进行。80年代在河南省贾湖遗址发掘出土的距今8600年到7500年的一些碎陶片上,发现了一些固体残留物,经分析,其化学成分与现代稻米、米酒、葡萄酒、蜂蜡、葡萄丹宁酸以及一些草药相同,残留物还包含有山楂的化学成分。全部酒呈现出稻米的化学特性,还发现含有蜂蜜。对这些分析结果的直接解释是陶器盛放过以稻米、蜂蜜和水果为原料混和发酵而成的饮料。美国人就曾按贾湖残渣的配方酿造低度酒,据说是“又甜又辣”。

酿酒不仅需要配方,还需要了解具体工艺,而胡先生认为,工艺是不能从化学分析中得知的。因此,我们无法完全复制古酒,这份甘美只得留给它的主人享用了。

■新闻缘起

11月8日,陕西白水县在抢救性发掘一处被盗墓贼光顾的战国古墓葬时,在一个密封的青铜壶内,发现约2公斤的神秘液体,开启壶盖尚余酒香。专家初步断定,神秘液体系战国美酒,目前已送京鉴定。

据介绍,这个青铜壶高约30厘米,壶口被一个木塞密封。考古人员将壶内液体分装,共盛满4个玻璃器皿,液体色泽红润,就像现在葡萄酒的色泽。

2003年,西安在考古发掘中,出土26公斤西汉美酒,轰动全国。
 
 
 
(三)考古专家解密西安出土西汉美酒五大谜团(图)
2003年07月14日15:22:05
北京青年报


     52斤西汉美酒自西安出土后诸多谜团让人备感困惑。12日西安专门举办了西汉美酒研讨会,来自全国文物考古、历史、食品检测、酿酒工业界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共同研讨神秘的西汉美酒。清华大学文科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学勤担任专家组组长。

陕西

■谜团一:为何会是绿色

美酒出土时为青绿色的液体,使人们不由想到“灯红酒绿”这个成语。据了解,文献也记载说古代有绿颜色的酒,那么西汉美酒呈绿色是其本身的颜色吗?

李学勤对此予以否定,他认为,西汉美酒的绿色是铜离子的颜色,而不是酒本来的颜色。

■谜团二:到底是什么酒

专家普遍倾向于美酒是黄酒一说。中国黄酒学会会长毛照显说:“美酒肯定是黄酒的酒香。我国黄酒定义为,用稻米、粟米等作物经过蒸馏、发酵、过滤以后形成的酒统称为黄酒。西汉美酒符合这个定义。”但也有专家认为,美酒具体成分目前就像失事飞机的“黑匣子”,还没被破译。

■谜团三:还能不能饮用

专家普遍认为,西汉美酒本身不宜饮用。有些专家则明确表示,西汉美酒不能饮用。并称,经过2000多年,西汉美酒的乙醇含量已经很低,已失去了酒的饮用价值。另外,它还含有一定量的铜及其他一些重金属离子,如果饮用会对人产生一定的危害。

■谜团四:美酒能否复制

目前美酒一直搁在冰柜中。但如何把美酒永久保留,还值得研究。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研究员胡国栋表示,现在酒的具体成分及特点还没搞清楚,还谈不上了解它的酿造技术。酿造技术不知道,想复制是很难的。

■谜团五:主人到底是谁

因我国还没有液态文物的定级标准,所以美酒是否属文物还难定论。考古工作者在墓中发现了100余件玉饰,其中4块玉片带孔。专家推测可能墓主身穿玉衣。而装酒的青铜锺是当时最高级别的酒具。专家认为,墓主身份应属高级贵族,甚至位居列侯以上。此外,“美酒经济”究竟怎么运作,目前尚处于征求意见阶段。

■文/《华商报》

■新闻回放 今年6月,西汉美酒出土于西安一西汉墓葬中。该墓墓道全长38米。墓室底部有大量积炭,厚2.6米。古墓侧室内出土了两件铜锺和其余15件青铜器。其中一件青铜锺内有液体晃动,考古工作者开封查验后,从中导引出52斤西汉美酒。(秦子)

 

CCTV-10 探索栏目
2009年11月02日 19:57

2003年,一座规模宏大、形制特殊的西汉古墓突然在西安市北郊的一个工地上被发现。几个大的盗洞让考古工作人员失望之极,发掘的结果也确实证明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价值的文物早已被盗墓贼洗劫一空!然而发掘末期一个小小的细节让这次考古有了惊人的改变,二十六公升约五十二斤西汉时期的液体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呈现在世人面前。它真的是酒吗?如何跨越两千多年的岁月保留至今?这些古老的液体里面又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秦代酒壶里的酒是绿色的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