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尘封百年的在英晚清老照片
(2009-05-24 08:58:10)
2009-05-20
英中网
2009年4月30日,走过长长的过道,打开扇扇铁门,穿过排排书架,解开层层包装,一块块玻璃底片呈现在本报记者眼前。“约一百四十年前,这批照片底片从中国被带到伦敦,整整七十九年前,它们来到了这座图书馆,而一周前它们的复制品首次回了娘家在中国展出,并引起了轰动。”Wellcome图书馆馆员William
Schupbach这样对记者说。在尘封了若干年后,本报记者成为首位进入库房见到采访拍摄这批记录了晚清中国社会风土人情的老照片的记者。
位于伦敦闹市的Wellcome图书馆素以收藏医学与摄影相关的书籍与资料著称,在它众多馆藏之中,近来一批关于中国晚清的老照片引起了世人的关注。由嘉信文化机构的姚泳蓓女士的策划,数百幅纪录晚清社会风情的老照片首次“回娘家”到达中国,在它们的拍摄地进行展出,而当年由于技术成本等原因。这批照片一直无缘与中国观众们见面。
William
Schupbach先生告诉记者,这批老照片的拍摄者是摄影师约翰·汤姆逊,他1837年出生在苏格兰爱丁堡,早年在当地的学习光学仪器制造,并因此学会了摄影术。1862年,汤姆逊出发去新加坡投奔作为钟表匠和摄影师的哥哥。并在当地建立了自己的摄影室。从此开始了记录摄影之路。1866年,汤姆逊在爱丁堡加入了伦敦皇家民族学会,并被当选皇家地理学会会员。1868年来到香港。在香港建立了自己的摄影室。
1870年,汤姆逊挂牌出售自己在香港的摄影室,为深入到中国各地摄影做准备。从1870年末开始,汤姆逊开始了他的中国之行。1871年4月到达台湾,游览了宝岛迷人风光之后,他短暂返回香港,然后再次北上,8月到达上海,经过胶州湾和天津到达北京再从北京出发返回上海,然后沿长江逆流而上,到达汉口、宜昌,拍摄了长江三峡,在返回途中,又拍摄了九江、南京等城市,回到上海后又坐船到宁波然后再次返回上海。1881年,汤姆逊被维多利亚女王指定为皇家御用摄影师。1921年10月7日因心脏病发作去世,终年84岁。
汤姆逊既非最早到达中国的西方摄影师,却是最为独特的一位。由于他的中国行程没有教会任务,没有外交使命,没有军事目的,也没有商业驱动,而且他本人的民族学、地理学方面的背景,使得他的摄影作品,没有其他西方摄影师那样明显的殖民主义猎奇目光。
另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在于早期来华摄影师一般都是通过销售原版照片册的方式来传播自己的作品,这样局限性很大,一则流传的范围很窄,再则因所配照片文字太少而不易被人深入理解。汤姆逊则采用出版系列有关中国的照片画册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摄影成果,1873年,《福州和闽江》出版。1873-1874年,《中国和中国人画报》出版。1898年,《镜头中的中国》出版。尤其是1873到1874年推出的《中国和中国人画报》,采用凹版印制的方式,展示了二百幅他拍摄的中国照片精品,每幅照片都有记录式的文字说明,开创了利用摄影制版印刷方式向西方大规模介绍报道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先例,在欧洲引起了巨大反响。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的现实条件限制,这批照片一直没有在中国展出。
他拍摄的对象包括上至恭亲王这样的达官贵人,也包括许许多多在历史长河中被湮没了姓名的普通百姓。从他的照片上,我们可以见到到了怡然自得的市民小姐,也能见到街边用餐的苦力,还有正沉浸在"西洋景"中充满童趣的孩子们。因而,他的作品在经历的时间岁月的磨洗之后,愈发显出其珍贵,不少作品成为了研究晚清中国社会的重要史料,被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方面的专家所重视。如一幅拍摄于南京军械所的照片,成为少数纪录洋务运动的影像,在不少论及中国近代化的学术专著中,这幅照片都被引作例证。而他沿途拍摄的系列风光摄影作品,纪录了不少风景名胜沧海桑田的变化。汤姆逊还特意拍摄了不少服饰头饰的照片,特别是满族新娘的出嫁照,对于观众而言,吸引他们的不仅仅是新娘精美的头饰和华丽的盛装,还有那一张张略显稚嫩面孔上忧郁的眼神和无奈的神情。
据摄影史学者研究发现,在1880年之前,摄影师采用的普遍是流行的湿版摄影法,远没有现在拍摄条件的便捷,其难度可想而知,摄影师不仅需要随身携带笨重的玻璃底板,还必须在拍摄现场涂布玻璃底板,现场显影和定影,因此需要随身携带移动暗房,各种药液甚至干净的清水。汤姆逊在中国的拍摄路线:广州、澳门、汕头、潮州、厦门、闽江、马尾、福州、台湾、香港、上海、胶州湾、天津、北京、上海、汉口、宜昌、九江、南京、上海、宁波等地。汤姆逊每次拍摄都需要雇佣多名"苦役"来背负笨重照相器材,还要应对气候带来的困难,1871年冬天在胶州拍摄时,他刚刚想在玻璃上涂布感光剂,就被冻住了,他只能找到炭火将冰融化。然而,在汤姆逊深入内地拍摄的过程中,作为商业摄影师,没有外国部队的保护,并且不只是和中国上流社会打交道,汤姆逊拍摄的更多地是普通的中国人,这就要克服内地居民对摄影的恐惧。当时很多中国人认为照相机会把人的"灵魂"带走,摄影者甚至被认为是死亡的预言者,尤其对一个来自异国的白种人更为恐惧。汤姆逊亲看眼见有些中国人跪下哀求他不要把他们的影像乃至生命抓走,还有一次他在广州拍摄古塔时,被人抓住推到江水里,幸亏被两个好心的中国姑娘搭救才得以逃脱。还有一次,他遭到了一群中国人围攻,只有把三脚架当作自卫的武器。
1920年,83岁的约翰·汤姆逊看了美国药品制造商Henry S.
Wellcome的个人艺术品收藏展。他发现走廊里居然挂着一些关于非洲的小照片。于是,汤姆逊给博物馆写信,信中说,希望这个个人博物馆能够单独开辟一个房间来收藏自己19世纪60年代开始在远东旅行时拍摄的照片。这些照片和翔实的文字记录都是他伟大游历的产物。摄影师曾在经历千难万险的旅途之后,把沉重的玻璃底版带回英国,并把它们印成书籍,展示了中国和远东地区的风俗民情和自然风貌,引起西方世界对于这些未曾到访过的遥远国度的极大兴趣。正是由于这封信,才使得我们今天有机会见到这批老照片。因为当时几乎没有机构能够保存如此之多的沉重的玻璃底片、把他们印成照片、建立档案并且进行世界性的展览和学术研究。恰好Henry
S.
Wellcome本人热衷摄影,图书馆欣然接受了汤姆逊的建议,遗憾的是在收藏协议完成之前,汤姆逊就去世了。Wellcome从汤姆逊的后人手里买下了这些玻璃底版,这三个包着铁皮角的木板箱就这样进入Wellcome图书馆,直到今天。从1981年开始,博物馆给这些玻璃底版编出一个索引目录,并且开始给世界各地的学者进行研究提供帮助。90年代后,图书馆开始对老照片进行数学化处理。经过扫描放大后,研究者欣然发现许多按以往技术无法见到的细节,比如钮扣上的花纹,远景中的人物。这些汤姆逊本人都未曾见到,但他却忠实地纪录了下来,因为,他的镜头不仅见到了还纪录下了,那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国度。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