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上海接纳了3万多名犹太难民

标签:
水晶之夜文化 |
分类: 文史资料 |
被捕的犹太人
“水晶之夜”后被毁的犹太教堂
威廉·曼是在"帝国水晶之夜"发生之后,流亡到上海避难的犹太人之一。他来自曼海姆一个传统犹太家庭,父亲是一名有名的神经科医生,他本人在大规模迫害发生之前也在曼海姆商学院任教。在纳粹德国揭开了反犹屠犹序幕之后,很多国家在接收避难犹太人方面设立了重重手续和关卡。
"11月9日那一夜之前,我及时从家里逃了出来,藏到海德堡的森林里,才没有被逮捕,躲过了这一劫难。几天后,我收到海德堡大学的一份通知,告知我不能再进入海德堡的校园。那个时候我就知道,我必须尽快离开德国。但是,我应该去哪里呢?"威廉·曼回忆起70年前的历史这样说道。
当时上海是唯一一个无条件收留犹太人的城市,前来避难的犹太人无需办理任何签证手续。于是,22岁的威廉通过法兰克福的一家旅行社,辗转过境瑞士,然后乘船穿过苏伊士运河,从孟买飘洋过海到了香港,在漫长的三个星期的长途颠簸之后,威廉才最终抵达上海。
和当时在上海生活的大多数外国人不一样,在这里避难的犹太人大多并不富裕,来自教师、医生和小商人阶层。因此他们基本上都生活在虹口区,那里的情况和灯红酒绿的法租界和英美国际租界有着天壤之别。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贫穷景象,是我们在欧洲绝对无法想象的。有人在路边死去,却没有人去管。还有满街的乞丐,和那些被重物压弯了腰的搬运工人。然而,在上海的另一边,上演的却是繁华富裕的生活。"威廉说。
据上海犹太研究中心的潘光教授研究统计,从1933年到1941年,上海先后接纳了3万多名来自欧洲的犹太难民。除数千人经上海去了第三国外,到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发生时,仍有大约2.5万犹太难民在上海栖身。上海一个城市所接纳的犹太难民比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和印度所接纳的犹太难民的总和还要多。
许多犹太难民刚来上海时都感到十分沮丧和悲哀,开始强烈地想念欧洲的家乡。"假如我能有一天再回到欧洲,那么我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这样的字句时常出现在流亡上海的犹太人的书信中。
然而,这些犹太难民事后才知道,与留在欧洲被纳粹残忍杀害的数百万同胞相比,自己能逃到上海真的是万幸。1942年7月,纳粹盖世太保驻日本首席代表梅辛格上校来到上海,向日本占领当局提出了屠杀犹太人的"上海最后解决方案",要求日本占领当局抓捕在上海的所有犹太人,并建立三个集中营关押屠杀他们。这个方案最终因德日之间的分歧而未能付诸实施。尽管1943年2月日军在虹口建立了"无国籍难民隔离居住区",所有欧洲犹太难民被强令迁入该区,但所幸几乎所有的上海犹太人都熬过大战而幸存了下来。
犹太商店的橱窗被砸碎
位于柏林奥拉宁堡大街新犹太教堂的巨大穹顶上火苗窜动,整个建筑笼罩在滚滚浓烟之中。二战结束后,这幅照片曾一度传遍了全世界,直到今天,同样的照片依旧被一再翻印,为的是让后人记住1938年发生的水晶之夜。然而,该画面并非真实的历史记录,而是被人做了修改: 在战争中被摧毁的犹太教堂的照片很可能诞生于1948年,浓烟和大火是人们之后添加上去的。
但事实是,柏林最大的犹太教堂,新犹太教堂的确在1938年11月9日至10夜晚被放火焚烧。犹太中心-新犹太教堂基金会负责人赫尔曼-西蒙说:"教堂被焚烧,而且前厅和教堂内部均遭到破坏。据我们所知,大火被教堂的神职人员,教堂主管和前来帮助的人们扑灭。但有趣的是,消防队出动了自己的消防队员,一定是有人组织了此事。"
如今,教堂里有一座碑文,纪念当年的灭火人员,这首先应归功于德国作家海因茨-科诺布劳赫,他撰写了短篇小说"让人铭记的警察地区主管",这部作品为当年的历史树立了一座文学丰碑。身为历史学家的西蒙说:"文献中写道,威廉-克吕茨菲尔德保住了教堂的绝大部分,使其免遭大火焚烧。我们为此对他表示感谢,致使教堂没有再次发生不测,我们也感谢他,犹太教堂于1939年3月得以再度开放。"
奧地利紀念“水晶之夜”70周年
此举证明,人们完全有能力抵抗,在水晶之夜也不例外。如今在历史现场-柏林新犹太教堂入口处举办的展览也旨在展示德国历史上的其他事件。比如在海德堡-罗尔巴赫,由于消防队员的出动阻止了犹太教堂被付之一炬。当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消防队员必须听从纳粹官员的指令,只保护犹太教堂周围的住房。
绝大多数居民和旁观者在水晶之夜和第二天都只能袖手旁观。其实对犹太人的迫害早已开始。德国许多城市的犹太商店和教堂在此之前都被贴上反犹标语,或是遭到破坏。吴维-诺伊马尔克,被迫害犹太人纪念碑基金会的负责人说:"对我们来说,此次展览意义重大,其目的在于告诉人们,不仅犹太教堂和商店被焚烧被破坏,事发于1938年的水晶之夜造成100人死亡,当年公开的侮辱行径和有目的的暴力行为不仅只针对犹太教堂和商店,也针对犹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