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贸谈判重归正轨
二零零八年七月三十一日
光华日报
从卡塔尔的多哈到瑞士的日内瓦,从墨西哥的坎昆到中国的香港,历时7年的多哈回合谈判,似乎总与失败相伴随。本次世贸组织小型部长会议由于美国和印度、中国未就进口农产品问题达成协议,谈判再度破裂。这项结局是世贸成立以来遭遇的最大挫败,将使全球贸易和投资环境严重受损,多边贸易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似乎已不可能。
与7年前多哈回合启动时相比,此次部长级谈判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新兴经济体扮演的角色。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是需要维护的,问题在于:如何最好地增进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因此发达国家在非农产品谈判中总体上处于攻势,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守势,在大部分非农产品市场准入谈判中少削减总体上符合发展中成员利益。
实际上,多哈回合是各国集体表现出的政治冷漠的牺牲品,导致这种冷漠的,并非全球贸易体系的失败,而是它的非凡成功。除了中国“入世”时同意大幅度削减关税外,世贸在它存在的10年时间里并未降低多少贸易壁垒,以往贸易自由化的累积影响,继续带来巨大的好处。全球经济的非凡弹性加强了这些益处,贸易保护主义尽管再三造成冲击,但仍然被限制在边缘;贸易增长常常超过世界产出增长,而在世界许多地区,单边市场开放然继续推进。
全球金融市场正处多事之秋,在经济下行风险的威胁下,多哈回合被看作是世贸是否有能力协助扭转全球经济颓势的重要标志,谈判的失败虽不意味著世界贸易量和贸易伙伴的关系会因此发生负面的变化,但将进一步削弱市场对全球贸易多边框架的信心,为方兴未艾的地区和双边贸易安排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
接下来,多哈回合的主要谈判国的选择之一是在夏季过后再举行一次谈判。但观察界普遍认为,由于美国、欧盟和印度国内选举因素的存在,多哈回合在2009年底以前很难出现转机。虽然它不会对目前不景气的经济形势产生影响,从长期来看,若贸易纠纷的调解机制始终停留在1994年的乌拉圭回合,无法随著全球贸易版图变化更新,这将是无法轻忽的课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