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外媒评论:中日在如何对视

(2008-07-07 13:28:04)
标签:

中日关系

杂谈

分类: 观天下

 

2008-06-25 22:54:09   
作者: 钟海之 
来源: 侨报
 


  
    “逾60年后,日本舰炮在中国海岸外再次响起,但这次是和平的炮声——24日,日本海上自卫队‘涟’号驱逐舰以21响礼炮纪念它对中国的历史性访问。”英国《金融时报》以这样的文字记载了这一中日关系改善的最新迹象。

  近来,中日关系回暖的正面信息连续不断。两国先是就东海问题达成了原则共识,之后又和平解决钓鱼岛撞船事件,紧接着日本驱逐舰便启动了访华之旅。

  不过,由于沉重的历史印记——大多数人认为,日舰访华终究是一个敏感的政治议题,中日官方对此次日舰访华十分低调,尽管该舰的访问是对去年中国海军“深圳”号导弹驱逐舰访日的回访,尽管舰上装着提供给四川地震灾区的救济物资。

  英国报章的表述形象道出了当前中日关系的微妙:中日两国正尝试理性面对历史、周全处理敏感议题、积极展现大国情怀,但要走出历史悲情、消弥民间情绪却又很难。

  中日两国相互对视的眼神,似乎很复杂,尤其是在这剧烈变动的时代。

  近代以后,中国人看日本或者审视两国关系,习惯于用一个视角。无论是南京大屠杀、靖国神社、慰安妇这样的历史事件,还是经济、文化,甚至体育事件,都被赋予了超越事件本身的象征性,而忽略了它的现实性,则冲突就在所难免。

  时至今日,各种跨国联合在多个层面上迅速推进,尽管这些联合未必都符合传统伦理道德,但“国家主权”等问题并没有因此被边缘化,跨国联合依然是以“国”为单位。这种情况下,国民的道义选择如何与国家的道义选择建立有效的联系,值得思考。

  审视中日关系,尽管有主次轻重之分,但最重要的是设立多元而非单一的视角。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没有哪个视角是静态的——应让历史事件继续提供经验与教训,让未来的走向成为认识和分析历史的目标。

  当一个一直承受着巨大民族感情压力的国家正试图用智慧和理性破除历史死结时,当“合作才能共赢”的普世道理正被中日政治家们接受并化为外交实践时,同样身处变化漩涡中的人们,也应该在审视中日关系上做出视角调整。

  从敌视到理解,这种眼神的变化对于中日两国人民来说,可以说是好的变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