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地震可能成为变革的良好机遇

(2008-06-04 11:35:25)
标签:

汶川

地震

杂谈

分类: 观天下

 

来源:日本《每日新闻》

2008-06-03


    5月12日四川大地震发生后,相关报道给普通民众造成巨大冲击。地震灾害至今仍在持续,不仅余震连连,而且临时住房的建设也难以尽如人意。在灾区还存在水坝溃坝和传染病浒等次生灾害的可有性。

    中井久夫是一名有过受灾经历的精神病医生。他曾指出紧急救援时的一些重要问题。例如,要考虑生还者的孤立感;不仅要半心受灾者,还要关心救援者的心理治疗问题等。

    媒体的关注及世界各地伸来的援助之手,可以缓解受灾者的孤立感受。中井认为,孤立感会加快受灾者的衰弱。对四川受灾者而言,最大的心理危机大概会在北京奥运会后到来,因为到时候世界会开始忘记这场地震灾害。

    但是,震灾带来的并非只有心理危机。中井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日本社会外伤性应激反应》,总结了阪神地震灾害后十年间日本精神面貌的相关变化。例如,由于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等词汇广为人知,因此在地震后社会十分关心精神创伤问题。对受灾者有组织的救援,形成了强烈的社会共同感情,“在战后首次唤回了日本人的自尊心”。这样的地震对社会和文化的确都有着重大影响。

    日本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自然灾害,应当是1923年发生的关东大地震。此次地震导致190万人受灾,死亡失踪人数为10.5万人,东京也在地震中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地震对日本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江户文化的连续性被切断,这为接受欧洲、美国和俄罗斯等国文化提供了土壤。在大规模重建计划的指引下,道路扩建和区域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现代建筑大量出现。有研究者认为,日本的现代化,是以地震为契机推进的。

    本人关注的是“现实主义“感觉的变迁。在文学方面,地震后,自然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和“私小说”(当时日本的文学流派之一——本报注)趋于衰退,新兴的是“新感觉派”和无产阶级文学。这是因为地震动摇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信任,从而使人们在虚幻和政治中找寻新的“现实感”。

    再行追溯,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1755年葡萄牙里斯本大地震之后。里斯本大地震时,火灾和海啸造成了至少6万人丧生。里斯本几乎被毁灭,葡萄牙经济遭到重大冲击。

    这次地震也影响了当时欧洲的思想潮流。在伏尔泰的上说《老实人》中,就有主人公遇到里斯本大地震的情节,这一作品是为了质疑莱布尼茨的盲目乐观主义而写的。哲学家康德也受到了这次地震的影响,他后来发表了一篇讨论地震原因的论文,被认为是现代地震学的开端。

    那么,四川大地震将带来何种变化呢?现在已经有了几个先兆。在大规模组织求助受灾者的同时,中国政府迅速接受了外界的支援,特别是与中国有较多摩擦的日本和台湾的支援。中国国民的反日情绪,也因日本救援队的活动而大为缓和。

    在祝愿灾区尽早得以重建的同时,也希望地震成为中国社会发生变革的良好机遇。

                                                       (作者 斋藤环 精神科医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