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元旦,一个清爽的冬日,我按着巴金先生的手模,推开了中国现代文学馆沉重的大门。
巴金先生从1981年呼吁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他还呼吁建立文革博物馆。但只有前者得到了高层的首肯。
1985年3月26日中国现代文学馆(旧馆)开馆,巴金先生亲自主持了开馆典礼。1996年新馆开始设计,到2000年5月23日开馆,在现代文学馆整个建设过程中,巴金带头捐出15万元,后又将捐出获奖的300万日元。他还捐出近万册藏书。
现代文学馆的建筑风格简洁新颖,外观将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式组合与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相结合,穿插曲径、水池、雕塑和绿地。走进馆内,采光明亮,四处可见玻璃画、壁画、油画、雕像等。参观者可通过“声光电”多种形式接触你心仪已久的作家、艺术家。

庭院里的鲁迅雕像

彩色玻璃画 曹禺的《原野》
2008年元旦期间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完全免费参观,今天只有四个观众,其中还包括一个幼儿。

巴金和他的夫人萧珊的骨灰盒

老舍的《四世同堂》手稿

朱自清先生追悼会的签名簿

叶君健的书房还原
很快看完了4个展览。有几点疑问:
1、对于各位作家的介绍为何如此简单?每位作家只是列出照片、生平简介、代表作(两三本书),个别的也只展出他的书房格局以及一封书信或一张作品原稿。我认为,其实还可以列出学术界关于这位作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或作用的争论,比如列出一些主要观点,供不太熟悉这方面情况的观众了解。

2、文学馆的网站上说,文学馆现共有藏品38万件,其中手稿、特藏、线装书、书信、作家文库藏书等,服务对象仅为具有中高级以上的专业研究人员,作为普通观众不能借阅。实在令人遗憾,哪怕是微缩胶片我等也可以一饱眼福啊!
3、作家文库为何一半不开放?文学馆A座3层是“作家文库展”,建筑形式是跃层,四壁的大书架共藏书8万册,但你想“更上一层楼”参观则不被许可。问其原因,保安说是因为有些小学生来的时候,乱摸乱动,资料珍贵,怕受损坏。呜呼!照此理,难道下一层的文库就不怕损坏吗?周作人在《知堂书话》说得很清楚,“看人最好去看他的书房,而把书房给人看的,也就多有被看去真相的危险。”对于在上一层的夏衍等名家的真相,吾曹只好仰天长叹了。

4、参观路线不明确。目前文学馆开放的只有A座三层展厅,B座一个展厅,互相之间联系不明。如果在A座2层浏览完检索厅的资料柜,再想进“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展”展厅就不行,还要回到一层,从“二十世纪文学大师风采展”上2层。我参观完A座,到前台问“鲁迅文学奖作品展”厅怎么走?工作人员指了方向,我出了A座,却在大风中迷失了方向。试探着进了一座楼,大厅空无一人,听远处有人声,循迹而去,原来是内部餐厅,硬着头皮问人家,才找到路径。问及为何没有路标?答:风大,吹掉了。设施如此现代化的新型建筑,还是被最原始的问题困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