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9日公布,五一假期减为1天,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春节假期从除夕开始。我认为这样的调整是有道理的。
现在的“五一”,人们基本上已经忘却了它的来历,而形成了旅游黄金周、消费黄金周、娱乐黄金周,到处人山人海,满目物欲横流。节日一过,旅游景点垃圾如山。
在中国,尤其是在广大农村,传统节日与天文历法的联系是很紧密的,它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最高理想。目前24节气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有助于保护中国文化传统。我同意作家冯骥才的观点,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情感问题,文化记忆问题,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
鲁迅先生借《黄花节的杂感》在节日中感叹,“革命家死掉了,却能每年给生存的大家以热闹,甚而至于欢欣鼓舞。……”他说,节日“很热闹,热闹一天自然也好;热闹得疲劳了,回去就好好地睡一觉。然而第二天,元气恢复了,就该加工做一天自己该做的工作。”
日本是一个节日假日较多的国家,除每周的休息日外,还有13个法定节假日,其中最大的传统节日是盂兰盆节(8月15日左右,即中国的盂兰会、中元节,从梁代开始相袭沿成)。每到盂兰盆节时,日本各企业均放假7-15天。当我看到影视节目里,几十名穿着花条衬衫、兜档布和草鞋的大汉抬着彩色的轿子,嗨哟嗨哟地满街舞蹈,人们倾城而出、争相观看的场面,我就想,离开这些生动通俗的形式,空谈一个民族凝聚力是不行的。
中国的传统节日,许多是具有严肃的内涵的,如端午节与纪念屈原,寒食节与介之推等。当然像蒙古族的那达慕,壮族的“三月三”歌节,满族的“颁金节”,广西苗族的“芒哥”节,傣族的“泼水节”,德昂族的“花节”等,也体现了一定的民族的情感和哲理诉求,总比简单的消费、娱乐要强。
有些朋友担心,清明、元旦、中秋、端午几个一天的休假,如果遇上本单位忙的时候很可能就休不到假,而“五一”长假一般单位很难全部变成加班。关于这一点,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先生的方案,是要求立法强制实施带薪年休假制度。同时,我建议和各单位的倒休有机结合起来,是不是更好些?一方面可以将旅游景点人满为患的情况化解,也能避免有些机构长时间不办公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