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傍晚,我沿着西后街漫步,无意间见到一座汉白玉的牌坊威然耸立,上镌“礼让”二字。再看牌坊下的石碑,有“六尺巷”三个大字——原来这里就是蜚声遐迩的六尺巷!
据《桐城县志略》,清代著名大臣张廷玉之父张英,世居桐城,康熙时任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其府第与吴宅为邻,中有一隙地,向为过往通道。后吴府扩建,欲越界占用,张家不服,双方发生纠纷。张家人驰书京都,向张英告之此事。张英阅毕,援笔提诗四句: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得书,即让出三尺地基。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效仿张家向后退让三尺,便形成了一条宽六尺的巷道。两家让道之举被传为美谈。据说张英一生为人宽厚,晚年归隐龙眠山时,与乡民友好相处,路遇挑柴人亦避让。他55岁时有七律一首表现回到家乡后悠然的心情:
早年橐笔最知名,野鹤翛然远世情。
策杖漫寻驱犊路,课耕还听读书声。
桂香秋雨尊中落,浮渡晴岚户外生。
遥忆家山隐君子,忘机久与白鸥盟。


正当夕阳西下时,光线柔和,巷内无人,给我观察六尺巷安排了一个好时辰。巷子的南墙,今属安徽省荣军康复医院。巷子的北墙,属一居民小区。巷宽2米,东西长120步,均由鹅卵石铺就,巷子上方则有浓密的树叶交互遮蔽。沿六尺巷走到东口,过荣军医院的北门和休闲广场,又可看到一座牌坊,上刻“懿德流芳”四字,诗画照壁上描画了张吴两家礼让的过程。今年春,六尺巷获准成为国家级旅游景区。

徜徉在六尺巷里,我感到心境恬淡,思绪纷然。六尺巷故事的精髓,就在儒家思想的礼字。后世宣传六尺巷,同样看重的是一个礼字。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尽管巷子两边的墙如今都漆成了一样的灰色,形制雷同得令人疑惑,但重要的是它承载的内容。难得六尺巷的故事既文雅诙谐,又易于百姓理解,便于传播。就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墙,就和孔孟学说中含义深远的“仁”水乳交融在一起了。
记得《论语》里,子贡形容孔子的学问如数仞之墙,说能够得其门而入者寡矣。明朝时,山东巡抚胡缵宗更进一步夸大孔子的地位,曾在曲阜城南门额上题写了“万仞宫墙”四个大字。以后乾隆皇帝到曲阜去祭孔,将胡书凿去易以御笔,还写了一篇《万仞宫墙赞》,立了碑。这篇赞现在无处查找,我在翻看资料的时候,却捡出了另外两个故事。
一个是唐朝的郭子仪治第,谓工人曰:“好筑此墙,勿令不牢。”筑者释锤而对曰:“数十年来,京城达官家墙皆是某所筑,今某死,某亡,某败,某绝,人自改换,墙固无恙。”郭子仪闻之,惕然动心,即日请老。
第二个故事,1956年,毛泽东接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引用六尺巷的故事,并诵了张英的四句诗,旨在告诉苏联当局,国与国之间只有遵守和平友好的准则,才能推进两国的友好关系。
墙与人、与国、与思想理念,原来竟存在着如此紧密的关联,六尺巷的故事难怪像长城一般,会千秋万代传下去,经久不衰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