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到桐城,安顿下来后,第一个目标是去桐城文庙。走之前,我看过桐城市旅游局发布于2006年底的《桐城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分别从区位及交通、自然环境、历史沿革、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旅游资源等方面分析了桐城市旅游现状,描绘了近期和中长期的蓝图。在规划里,无论是“大众旅游精品线”,还是“市区观光游览线”,文庙都摆在第一站。文庙现处于县城中心,前临人民广场,西侧为市政府和人大,东侧为市委和纪委,恰好形象地反映出文庙在桐城政府心目中的位置。

(清道光《续修桐城县志》载文庙平面图)
《桐城县志》载,文庙原址在县城外东郊,元延佑年初建,明初移建于今址,曾先后修葺十九次之多。明洪武初年和民国初年,邑人曾分别于文庙内兴办县学、小学及师范。解放初期,桐城县人民政府曾设于文庙内。文革“破四旧”,文庙门楼被红卫兵拆毁,清代名臣张英、张廷玉父子墓被炸,寺庙佛像被砸。红卫兵将抄家抄来的古旧书画、瓷器、玉器、雕塑等文物万余件,堆积在文庙前广场,捣毁焚烧。和管理人员聊,说除了主要建筑大成殿外,其余都在文革中被毁坏了,当时大成殿改作了食堂,两边的庑里住了几十户人。现在的门楼、棂星门、泮池、泮桥、两边厢房、大成门、东西庑、月台等,均为1985年的第20次修葺结果,并立碑铭文。


文庙亦称“圣庙”、“孔庙”,进文庙后一眼可见汉白玉四柱三门石坊式气派的棂星门,华表造型,柱头为“云头”纹饰。中国古代帝王,每年都有“祭天”的大典,汉始祭天首祭灵星。灵星即棂星,又称天田星、赤星、零星、文星、文昌星、文曲星、禄星等。《星经》:“天田九星,主畿内田苗之职”。文庙内设棂星门,是以尊天之礼尊孔。一说灵门的形状如同窗棂,后人即把“灵星门”改成“棂星门”。旧时认为孔子是文曲星下凡,主管文事。古代读书人从棂星门入,过泮桥(状元桥)、再进大成门、步入大成殿祭孔,无非希求金榜题名、锦袍加身,从此平步青云。
这里还有个传说。同治年间,文庙边上住着一户姓孔的人家,常以孔子的后代自居。他家的秀才儿子办喜事时,花轿门上的出句是:
人间儒士都尊孔
此句妄自托大,意在双关,很有点目空一切,看低女方的味道。
女家姓何,也是书香门第,自然不甘示弱,对出了这样一个下联:
天上仙姑本姓何。
意谓:你虽姓孔,只不过是人间孔夫子的后代,而我却是天上何仙姑的本家!




大成殿是以斗拱为梁柱结点的木构架抬梁大木殿式建筑,业内据说评价极高。殿内塑有“一圣”孔子、“四配”及“十二哲”塑像,油饰一新。

文庙右侧的“告春及轩”,系桐城人左挺澄宅第,现开辟为“桐城派文物陈列馆”。庑内有桐城籍黄梅戏著名表演艺术家严凤英艺术成就的《严凤英艺术生涯》展览。


大成殿后侧的市博物馆据说珍藏文物千余件,但展出了小部分展品,惜不得大饱眼福。想起市旅游局《规划》里提到的“文庙规模小、展示内容不够丰富、展示手段单一”的问题,的确切中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