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诗编年笺注》,二册,储促君笺注,1996年7月中华书局版。
6月13日读毕。正是万众为世界杯足球赛欢呼的日子,我独自在斗室中读诗,闹中取静,好不惬意。
刘长卿(709-780),字文房,又称随州,今河北省河间县人。唐开元二十一年(733)进士。长卿因“刚而犯上,而遭迁谪”,得罪权贵,下狱姑苏。至德三年(758),刘长卿出狱后被贬南巴县(县治所在今电白县麻岗镇南巴坡)尉,最后也就任个随州(今湖北省安陆县西北)刺史,相当于地区专员。
文学史上仿佛对刘长卿的诗歌很不看好,以我手头的资料:钱牧斋的《唐诗鼓吹》收了一首,武汉大学编《新选唐诗三百首》收了二首,游国恩等的四册《中国文学史》提了不到1000字……
然而诗论中,对刘长卿的评论:
明胡应麟《诗薮》:“七言律以才藻论……中唐莫过文房。”
明锺惺:“ 文房七言律以清老幽健取胜。”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刘长卿体物情深,工於铸意,其胜处有迥出盛唐者。”
清宋荦《漫堂说诗》:“感情强烈 ,克制怨愤
,写不遇之感清词妙句,令人一唱三叹 。”清沈德潜:“七律至随州,工绝亦秀绝矣。”
清王士祯:“七律宜读王右丞、李东川,尤宜熟玩刘文房诸作。”“唐人七言律,以李東川、王右丞為正宗,杜工部為大家,劉文房為接武。”(四庫全書·師友詩傳録·清·郎廷槐編)
《刘长卿诗编年笺注》收文房诗歌509首,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刘长卿的诗歌面貌。文房自称“五律长城”,其实他的七律也很不错。例如;
《送严士元》
春风倚棹阖闾城, 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 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 青袍今已误儒生。
“细雨湿衣”,写的是身上的感觉,他故意用“看”字;“闲花落地”,是视觉,他故意用“听”字。
又有:
《题灵祐和尚故居》
叹逝翻悲有此身,禅房寂寞见流尘。多时行径空秋草,
几日浮生哭故人。风竹自吟遥入磬,雨花随泪共沾巾。
残经窗下依然在,忆得山中问许询。
仔细品来,此诗虚实之间不断转换,生死两人位置恍惚。那禅房、残经、行径、风竹,似乎主人身影还在;秋草已空、浮生动哭、叹逝翻悲,又让活着的人体会到此身可悲。
文房仕途上的不得意,使他早退山林,文章中多以怀贾谊叹不平。文房的山水诗歌,评论文章已经不少。我对他的一些生活题材作品,印象较深,在此说两句。
《送子婿崔真父归长城》
送君卮酒不成欢,幼女辞家事伯鸾。桃叶宜人诚可咏,
柳花如雪若为看。心怜稚齿鸣环去,身愧衰颜对玉难。
惆怅暮帆何处落,青山无限水漫漫。
文中表现一位父亲在嫁女出门的最后一刻,即高兴又难舍、反复嘱咐小夫妇的细微心情准确地传达出来。爱女鸣环而去,老人送别归来,身愧衰颜,山高水长,暮帆何处落?
晚景孤独,人生漫漫,有无尽悲伤。
又有:
《戏题赠二小男》
异乡流落频生子,几许悲欢倂在身。欲并老容羞白发,
每看儿戏忆青春。未知门户谁堪主,且免琴书别与人。
何幸暮年方有后,举家相对却沾巾。
(在古语中,倂、并不是一个字)
开篇交代背景云,异乡流落,生活不安定,却频频生子,真个是即悲且欢,满腔话头,无从说起。容已老,发已白,子却小,安得不羞?翻过来想想,总算有了接班人,家庭户主,也免得琴书落陌生人之手,垂暮之年,用弘一法师的话,是“悲欣交集”了!
总体说来,文房诗歌体物情深,曲径通幽,语敛而精。如果说生成的时代背景,正如《诗镜总论》说:“中唐人用意,好刻好苦,好异好详。求其所自,似得诸晋人《子夜》、汉人乐府居多。盛唐人寄趣,在有无之间。可言处常留不尽,又似合於风人之旨,乃知盛唐人之地位故优也。”胡应麟说:“刘长卿‘地远心难达,天高谤已成’,顾况‘六气铜浑转,三光玉律调’二作颇整赡,近老杜句格。大概中唐以后,稍厌精华,渐趋澹净,故五七言律清空流畅,时有可观。”
书后附了一些疑似诗歌,作者被怀疑是刘长卿。其实如果你一路看下来,再对比这些作品,就能够很轻松地加以区别。反正我是一眼就识别出来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