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笔记(3)《惜抱轩诗集训纂》

(2006-05-18 23:51:02)
分类: 随笔
      《惜抱轩诗集训纂》,去年秋季购得,黄山书社,2001年10月1版。我非常欣赏黄山书社这套安徽古籍丛书,先后购得5本。
      《惜抱轩诗集训纂》为清人姚鼐的诗歌集,其后人姚永朴训纂,今人宋效永校点。我在5月14日将其中今体诗部分读毕。方苞、刘大櫆、姚鼐被称为桐城派的三祖,我读过姚鼐的一些散文,十分钦佩。
       姚鼐于诗歌提出“儒者之诗”的理论,其含义我理解就是工夫在诗外。姚鼐说:“古之善为诗者,不自命为诗人者也,其胸中所蓄,高矣,广矣,远矣,而偶发之于诗,则诗与之为高广且远焉,故曰善为诗也。曹子建、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韩退之、苏子瞻、黄鲁直之伦,忠义之气,高亮之节,道德之养,经济天下之才,舍而仅谓之一诗人耳,此数君子岂所甘哉!”做人(君子)是第一重要的,其次才是诗,夸张点说,只要有忠义之气,高亮之节,道德之养,诗自然会好。事实上,仅就姚鼐的今体诗看来,虽然偶尔出现一些好句,如:
       秋浦残林雨,春山遍竹鸡。(《贵池道中》)
       扪虱九流随俯仰,雕龙万古会精神。(《戏赠鄞章生》)
       君居空馆一床横,霁雪阶除半尺明。……
       但总的说来,诗味不足,语句过于平稳,大多数吟哦罢了,无甚印象,更少令人拍案叫绝者。纠其原因,恰如曾国藩所云:“以古文之法,通之于诗。”抛却作者“胸襟”之类,诗与文,毕竟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其美学特质是不一样的。尽管有学者说,桐城派诗歌于性灵派与同光体之间,起到了削此长彼的作用,但那是从发展史的角度看问题,管不着普通读者,理论和实践总有距离。这恰恰反映出另外一个事实:搞理论的大多写不出好诗,如主张“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司空图,还有推崇“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严羽,本人诗歌都算不得上品。朱熹除了一首“为有源头活水来”,想不出他还有什么别的出色的作品。全祖望、朱彝尊也是如此。
       又有学者说,清人诗朴实,以白描擅胜。我记得郑板桥说过,杜甫不喜欢陶渊明的诗,我仔细读过两者,觉得陶诗有的确实粗糙,像“有生必有死”、“今日天气佳”这样的句子,难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甫看不上眼。因此朴实和白描,遮挡不住通文不通诗。
       姚鼐曾经自谦地说他“不工于诗”,多少还有些自知之明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