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请问池老师在工作日怎么分配阅读的时间,在周末又有什么不同呢?(如果没有周末,那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怎么在工作日分配阅读时间吧~)
我是普通人,没法从周五直接跳到周一,所以也过周末。工作时会查阅技术图书,不过更专注的阅读一般是在晚上。不写文章和代码的时候,我会泡杯茶,拿出一两个小时读一本纸书,技术书、历史书、传记、随笔或小说,各种类型的书都读,阅读会为我带来更多写作的灵感。
周末出去的时候我会带上 iPad mini,利用碎片时间阅读。在家休息时就拿出大块时间读一些自己一直想读的大部头,一般是纸书,偶尔也会读多看、豆瓣和 Kindle 上的书。
很多人总是说自己没有时间阅读,其实他并不真的想去读书,有点时间都花在看电视刷微博去朋友圈点赞上了,哪有空儿读书呢?
小编早了解到池老师还在维护一个微信公众号,请问您对当今人们对文字的阅读方式和思维怎么看?您觉得哪种文字会更加吸引人来阅读呢?
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史中,音乐与书是两样最美好的事物。音乐传承了人类基因中最触动人心的东西,上天选择了极少数人类精英来创造曼妙的音乐,然后给了全世界所有人欣赏音乐的能力。图书则记录了一个时代人们的情感,正是对这些情感和生活经历的记录,形成了一个民族留存到今天的最大依据。
所以,无论阅读形式和阅读介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总会有人产生大量的阅读需求。无论是功利阅读、短阅读、长阅读和深度阅读,总会有新的形式和介质来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阅读永远不死,只是需求更加多样化了。
什么文字会吸引读者呢?当然是有特点的文字。一些自媒体或媒体总会生产一些干巴巴的文字去描述江湖上的风吹草动,一言以蔽之,没人味儿!什么是风格?莫言说了,所谓的风格,应该是一个作家具有了自己的独特的、不混淆于他人的叙述腔调。这个独特的腔调,并不仅仅指语言,而是指他习惯选择的故事类型、他处理这个故事的方式、他叙述这个故事时运用的形式等等全部因素所营造出的那样一种独特的氛围。这种氛围或者像烟熏火燎的小酒馆,或者像烛光闪烁的咖啡屋,或者像吵吵嚷嚷的四川茶馆,或者像音乐缭绕的五星级饭店,或者像一条高速公路,像一个马车店,像一艘江轮,像一个候车室……
您的微信公众号运营的非常棒,依照您的经验,您对电子书阅读的社交化怎么看,您觉得未来的数字阅读社交应该是什么样的?您觉得有哪些“坑”需要注意,哪些地方可以增强?
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巨量的基础用户和发布订阅模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建立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情感联结,所以读者会去等待某个作者的推送,作者会去读读者的反馈,形成交流和相对固定的写作、阅读关系。至于读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需求,朋友圈承担了一部分这样的功能。
微信公众平台现在的模式非常类似传统互联网时代 BBS 论坛里的连载,作者定期更新,读者追着评论;也像纸质刊物的专栏连载,等一星期,就为了读下一篇文章。
关于阅读社交,虽然多看的「书友圈」做了很大的尝试,但我总是觉的,阅读才是重要的,阅读社交不是。
您在《人生元编程》书中提到了您对实体书与电子书之间的关系的看法,能不能在这再和没看过您的书的朋友分享一下您的观点??
纸质书在我能看到的未来不会消亡,总有和我一样的人喜欢手捧纸质图书阅读的感觉,至少在现阶段,阅读纸书会让我更加专注。电子书代表着阅读的未来,但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
未来电子书应该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以大容量的存储和极致的阅读体验彻底取代纸质书,另一个是 3D 多媒体阅读,通过图表、视频、公式和 3D 立体图像实现类似《神秘日志》那样的阅读效果,实现读者、图书和互联网的立体交互。
在您的微博中和您的书中发现您时常会收到“未授权发表”的困扰,请问您对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怎么分析?你觉得未来的传统或数字出版应该以什么方式来授权?
出版业的授权并不是问题,对知识版权的漠视才是我们这个国家的问题。盗版毁掉了中国的软件业,几乎毁掉了音乐和出版业。对于这一点,普通的作者几乎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只能期待和呼吁国家尽快建立更加健全的法律法规,同时等待民众认知的提升。
当然,我们也不用太担心就没人写作了。无论环境如何,总会有人去写出那些美好的文字,因为那些文字就在那里。崔健在他的「蓝色骨头」里唱到:只要有一支笔,谁都拦不住我。王小波说:我为什么写作?从根本上讲,我认为自己具备写作的才能。现在,连一个程序员都开始写作了,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想转就转吧,其实我们做不了什么……
看您书中的文字和微博发现您是个非常有幽默感和有趣的人,您在工作之余除了阅读还有什么其他的爱好呢?
我喜欢看电影,但很久没看了;喜欢跑步,但两周没跑了;喜欢美剧,但字幕没了;喜欢打羽毛球……一周倒是能打一两次;喜欢编程和写作,竟能天天坚持,幸甚。
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如果竟然找到了自己喜欢做的事,就坚持吧
文章来自「MacTalk By 池建强」,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