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游青岛近代古迹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杂谈 |
分类: 游记 |

到青岛出差,有机会以古迹爱好者的角度再游青岛。照片主要由手机拍照,与朋友们分享。傍晚时分的教堂。青岛天主教堂本名圣弥厄尔教堂。(部分报道称:圣爱弥尔教堂),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德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拟建教堂应高百米,适逢二战爆发,希特勒严禁德国本土资金外流,该教堂不得不修改图纸,即建成现在规模。教堂始建于1932年,于1934年竣工。塔身高56米,是建国前山东省最高的建筑。是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下图感觉像是教堂的附属建筑。


安娜别墅旧址

开完会后次日,抢到的是晚上的火车票,有一个白天可以转悠。先去的八大关,第二浴场附近的海景



花石楼附近的小池塘。花石楼8:30才开放,附近转悠





蝴蝶楼为折衷主义别墅,建于1934年,由中国建筑师刘耀辰与俄国建筑师拉夫林且夫共同设计,原业主为俄侨玛丽达尼列夫斯基夫人。1935年,张石川、胡蝶等大腕儿在这里取景,《劫后桃花》也成为第一部以青岛为题材拍摄的电影。和公主楼、西班牙风情馆通票40元。


建国后建成的八大关小礼堂

青岛公主楼位于居庸关路10号,是一座丹麦式建筑,其外部由一组不规则斜顶屋面组成,南部为宽敞的方形露台,绿色外墙,宛如安徒生的童话世界。20世纪20年代,丹麦王子到青岛,经过八大关时见到此处景色怡人,濒临大海,适宜于度假修养,遂令丹麦驻青岛领事在此购地,设计建造了这座丹麦风格的建筑。原拟请丹麦公主来青岛避暑时居住,后虽丹麦公主未曾来过,但仍被称为“公主楼”。


西班牙风情馆,这座建于1940年的二层砖木结构田园别墅,浅黄色的外表看似貌不惊人,但整体造型却显精巧别致,南立面的罗马柱拱券墙体构成了一层敞廊,并支撑起二层的露台,砖红色的墙体镶边和乳白色的镶砖相映成趣,一层敞廊与二层楼阁的高低错落间仿佛拥有了音乐的韵律,匀称的比例凸显出设计上的巧妙与精湛。很多人并不知道,它的设计者是中国的福生和来自俄罗斯的尤里甫。

内部陈列几乎概括了西班牙国度的文艺精髓




八大关风景区内的别墅,不开放,都是外面看看而已



八大关附近海面

打车到火车站附近,这是礼和商业大楼旧址

这是危房改造项目,应该也是老建筑吧

青岛火车站,应该属于国保青岛德国建筑,但是此建筑是新的。青岛站位于市南区泰安路,始建于1899年,是一座饱经沧桑的百年老站。火车站是由德国人魏尔勒和格德尔茨设计,由山东铁道公司施工的。当时的火车站主要由钟楼和候车大厅两大部分组成,北联一层办公用房,建筑具有德国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候车大厅以高大的装饰山墙和三个大型券门突出了面向市区的主入口,楼南角耸起一座造型优美的尖钟塔,正居于广西路和兰山路的轴线上,成为兰山路对景。火车站成为胶济铁路的终点站,并成为青岛的景观建筑之一。1991年,增设胶济铁路复线工程,青岛火车站扩建,将德建老站基本拆除,在原址改造重建。在原火车站北侧新修建了大型二层候车大楼,另在原站址南重新依原来风格建造了南楼,新钟楼增高了3米,以求与新建候车大楼的比例协调。

青岛国际俱乐部旧址,属于国保青岛德国建筑群。青岛国际俱乐部旧址,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中山路最南端与太平路的相接处(德占时期为斐迭里街、威廉帝岸口),中山路1号。1910年5月兴建,次年10月竣工,建筑师为库尔特·罗克格,为德国青年派风格。该建筑为德国在青岛修建的第一个俱乐部,作为德国上层人士的社交场所。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后改作采用会员制的国际俱乐部(亦译青岛总会),成员范围也逐渐扩大。1949年后俱乐部停办,建筑先后作为中苏友好协会和青岛市科技协会办公楼,目前办公单位已迁出,计划改为国际会所,并兴建德式啤酒花园和博物馆等休闲场所。

中山路17号德式建筑

水师饭店旧址,属于国保青岛德国建筑群,又名德国海军俱乐部,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湖北路17号,中山路与湖北路交口处的东北角(原斐迭里街与依列女街口),设计于1899年,1901年5月开始建造,次年完成,是青岛早期德国建筑的代表作之一。该建筑内设有青岛第一座大型礼堂,位于后部,为砖木结构,宽约14米,进深 20米,平面为巴西利卡式,厅内三面墙均设有回廊,采用玻璃罩灯和北侧窗采光照明,能容纳坐席约700个。在这里曾经定期上演各类剧目,如放映一些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影片,为青岛最早放映电影的单位之一。此处是电影博物馆,门票30元。



再次来到天主堂,门票10元。



圣心修道院旧址。圣心修道院也称爱道院、圣神院、圣灵女修道院,天主教圣方济教会1886年开始到中国传教,1901年,德籍神甫白明德在不来梅路购地46.2亩,就是现在的浙江路与肥城路交汇处,修建了一座圣神院。修道院由慕尼黑建筑工程师贝尔纳茨设计,1902年建成。

路德公寓旧址,属于国保青岛德国建筑群。路德公寓(也译作鲁铁尔公寓、路德家庭旅馆)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德县路4号,建于1905年,是一座舒适,美观的公寓式旅店。设计师库尔特·罗克格。业主海伦·路德女士。政府部门使用,不开放。

胶澳总督府旧址属于国保青岛德国建筑群, 位于市南区沂水路11号,1904年5月开工,1906年4月竣工。由德国设计师拉查鲁维茨设计,建筑师为德国人马尔克,由德国汉堡阿尔托纳区F·H·施密特公司施工。面对小青岛和青岛湾,处于当时青岛市中心处,是当时德国胶澳总督办公的地方,又称“总督府”。这座办公大楼先后为青岛市人民政府、青岛市人民委员会所在地。现为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协的办公场所。不开放

胶澳帝国法院旧址,属于国保青岛德国建筑群。胶澳帝国法院旧址,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德县路2号,原胶澳总督府前广场右侧,主入口亦朝向广场。该建筑建于1912年春至1914年4月,为青岛德占时期的最后一批公共建筑之一,设计者为汉斯·费特考尔,采用德式三段式,具有德国建筑厚重粗犷的特点。现为青岛市南区检察院。不开放。

德国海军第二营部大楼旧址属于国保青岛德国建筑群,位于山东省青岛市沂水路9号、建于1899年。建筑面积1515平方米。

英国领事馆旧址

德国领事馆旧址,属于国保青岛德国建筑群。德国驻青岛领事馆旧址位于山东省青岛市青岛路1号,广西路拐角处,临近原德国总督府,建于1912年(一说为1900年),最初为德国侨民弗雷德·齐摩尔曼(Manfred Zimmermann)的私人宅第。不开放

德华银行旧址,属于国保青岛德国建筑群。德华银行青岛分行旧址位于市南区广西路14号。建于1899~1901年, 为典型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宫殿风格,其设计者为海因里希·锡乐巴和路易斯·魏尔勒,建筑面积1562平方米,平面为矩形,采取独立式布局手法。现为居民住宅楼。


山东路矿公司旧址,属于国保青岛德国建筑群, 德国三段式建筑。砖石木结构.占地面积594平方米。灰岩石砌基并呈条状镶嵌墙体和墙角,折坡屋面.东西墙面中有高直屋檐。下为露木装饰。整体建筑结构严谨、坚实,无多余雕饰。现为民宅。


路上看到的老建筑

青岛基督教堂,属于国保青岛德国建筑群。门票10元。青岛基督教堂是青岛一著名的宗教建筑,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江苏路15号内小山丘上,东邻美丽的信号山公园。教堂始建于1908年,解放后为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使用。1980年11月2日恢复礼拜活动。

德国总督府旧址,属于国保青岛德国建筑群,是德国总督官邸旧址,坐落于信号山南麓,1905年10月-1907年10月建造,由德国建筑师马尔克设计,施特拉塞尔监督施工。因它是当年德国胶澳总督的官邸。故俗称“提督楼”。这是一座具有欧洲皇家风范的德国古堡式建筑,其造型之典雅,装饰之豪华,轮廓线条之优美,色彩之瑰丽,至今仍具居我国单体别墅建筑之前列,作为二十世纪初建造的这种风格的房屋在欧洲大陆甚至德国也不多见了。




青岛万字会旧址,与济南万字会一同是一个国保。万字会青岛分院始建于1933年,1940年完工。建筑向南偏西,四周红墙环绕。三进院落,一进院为万字会办公楼,呈“回”字形,钢筋混凝土结构,为典型的罗马式建筑。二进院建筑为整个院落的主体,由山门、南北两厢、大殿组成一组四合寺观形仿古建筑群。三进院为一精巧的阿拉伯式建筑,初为万字会藏经楼。我去时,大门紧锁,郁闷。

打车到青岛啤酒厂,门票60元。其实周日晚上已经在此喝了一次酒了,这回作为古迹再次寻访。青岛啤酒厂早期建筑属于国保,山东省青岛市台东区登州路。1903年英、德、商人合资开办“英德啤酒酿酒股份有限公司”,1916年转卖给“日本麦酒株式会社”经营,1945年我国收复。厂址早期建筑尚大部保存,具西式建筑风格。




最后到湛山寺看看,毕竟有座塔。在青岛市东部湛山西南、太平山东麓。为市区唯一的佛寺。1934年开动工,1945年落成。面积23亩。山门有两石狮,传为明代遗物。寺前石砌莲花池,为放生处。院内有大雄宝殿、三圣殿、天王殿及客舍,殿后为藏经楼,旧藏佛经6000余册及古代佛像。寺后东侧小山有八角七级砖塔,耸立云表。寺院南对黄海,东、西、北三面,浮山、湛山、太平山屏列。“青岛十景”之一“湛山清梵”说的就是湛山寺。门票10元。

前一篇:塞北游之滦平丰宁隆化围场两日
后一篇:河北国保古塔经幢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