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迹群端午活动纪行之三邹城曲阜泰安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杂谈 |
分类: 游记 |

端午第三日以孟庙棂星门合影作为封面。早上起来,孟庙还没有开门,先去古塔小区看重兴塔。

重兴塔,位于旧城北门内(今古塔住宅区内),为北宋初年始建的砖塔,塔前原有佛寺一所。重兴塔为八角形楼阁式建筑,九层十檐,通高27.4米。最下层为木回廊,基座正北辟门,东、南、西三面置方形龛室。北门内有南北斜向砖阶,可登至2层南门外木廊,沿木廊外绕至西门入塔内,循旋砖阶逐级登至塔顶。每层檐下系砖雕斗拱,二层为重檐,挑檐斗拱为砖雕仿木结构,华拱出双抄。三至九层为单檐下砖雕仰莲承托。每层转角部位有砖砌半圆倚柱。四正面辟门,一至三层为园券门,四至九层为尖券门。四侧面一、二层设有盲窗,窗格有水波、龟背锦方格和四簇毯纹格眼等形式。塔顶冠以铜铸镀金覆体莲纹宝刹。其造型浑厚拙朴,气势雄伟,”禅塔祥云”为古邹八景之一。1996年邹城市政府投资进行了全面维修。1985年,重兴塔被公布为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五月被公布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看完重兴塔,去看孟庙。孟府孟庙景区锦绣江山年票可用。


孟庙呈长方形,五进院落,南北长458.5米,东西宽95米.占地4.36万平方米,折66亩。建筑群分东、中、西三路,其以亚圣殿为主体建筑,南北为一中轴线,左右作对称式排列。逐院前进,起伏参差,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建筑雄伟,院院不同,格局迥异,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和古建筑的特点,是国内宋元至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代表作品。据《三迁志》记载:孟庙始建于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座落在城区东北四基山西麓的孟子墓旁。后因濒受水损,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又迁徙于现址。历经金、元、明、清各朝多次重修,累计重修达38次。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年间地震倾圮后重建。院内有亚圣殿、启圣殿、孟母殿、致严堂等殿宇64间。亚圣殿7间,高17米,横宽27米,进深20米,双层飞檐,歇山式,绿琉璃瓦覆顶。檐下八角石柱26根,中轴线两侧对称排列寝殿等,庙内共有碑碣石刻350余块,庙内古树苍郁,葱笼茂密,堪称奇观。 孟庙是山东省内现存历史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是国内稀存的宋元至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代表作品。1988年,孟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亚圣孟子像





孟庙西侧门出去能够到达孟府,这里古建筑相对较少。





离开时远望孟庙棂星门

本来还想去四山摩崖之一的铁山,结果门口没地儿停车,遂放弃。直接到明鲁王墓。墓前重修了一条“高级”神道,石像生估计花费巨大,但是卡通版的


明鲁王墓位于山东省邹城市和曲阜县交界处东北12公里处的九龙山南麓,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占地面积约7万多平方米,共出土各类明代文物1000余件,是目前山东省出土文物最丰富的明代墓葬。明鲁王墓,
陵区北依九龙山,南与朱山遥遥相望,东、西有卧虎山、玉皇山拱卫,陵前有“白马”二泉,为白马河源头,完全按照中国传统“风水学”的“前朱雀、后宣武、左青龙、右白虎”的泗神方位选址营建,整个陵区居高临下,向阳濒水,藏凤聚气,碧色参天,一派皇家气派。
堪称明代亲王第一陵。

打开地宫的是鲁荒王墓。朱檀生于洪武三年二月十七日(1370年3月15日),于同年四月初七日(5月2日)被册封为鲁王,洪武十八年十月二十一日(1385年11月23日)之国兖州府,二十二年十二月十六日(1390年1月12日)薨,时年不足二十岁。鲁荒王就位后信奉道教,终日焚香诵经,烧炼仙丹,求长生不老之药,结果“饵金石药,毒发伤目”,仅活到19岁,就中毒身亡,朱元璋得知后又疼又气,认为他的行为荒唐,谥曰“荒王”,鲁荒王陵由此而来。在墓地的重要区域,建有明楼,这在其它藩王墓中是没有的,这估计是明朝初创,而鲁王又早逝,没有相关的制度来约束和规范相关的墓葬,所以建了只有帝才能有的明楼。

地宫距地表深26米,墓道全长50余米,墓室全长20.6米,分前后两室,平面呈“T”字形,封土面积约1.3万米,发掘前保存完整

西侧狄妃墓地宫




汉鲁王墓虽然也在九龙山,但是已经属于曲阜。汉鲁王墓共有汉墓八座,九龙山有四座,均依山开凿,墓门皆向南,东西并列,墓室结构大同小异,有墓道、东西耳室。墓门直通前室,里面有模型车,前室外两侧有小甬道通向两耳室,东耳室存谷物,西耳室放肉食,前室两侧各有小南道通向南北相对两侧室,四室结构相同。墓内由前至后有完整的排水系统。四墓共葬车12辆,马50匹,车马饰器368件。汉鲁王墓依山开凿,工程浩大,在中国北方地区较为罕见,对汉代王陵制度及鲁地的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极具意义。







离开曲阜,考虑了一下,决定去大汶口看看,路过大汶口遗址,但是博物馆没开,也没有见到文保牌,毕竟是遗址,没有浪费时间,就去找大汶口石桥了。

双龙古石桥北起大汶口西南门,南至宁阳县茶棚村,是明朝隆庆年间(公元1567年——1572年)修建的一座横贯大汶河唯一的古石桥,清代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石桥被大水冲毁,粥店著名石匠姜桂松捐资进行了修复,为纪念姜石匠,当地人立碑以记其事,并称此桥为“姜公桥”。2003年石桥又被大水冲毁后,镇政府出资40万元进行了修复。此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七月十五放河灯》的河灯施放地。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自然水岸,景色优美,不少人在此带孩子玩水

桥北侧村内龙王庙

回家基本上一路畅通。三晚三日,行程1800余公里,转了冀东南部及鲁西南几十处古迹,安全回家,期待与朋友们再启程!
后一篇:北京古迹群周末蔚县活动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