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佛学历史旅游图片 |
分类: 京外古塔 |

泛舟禅师塔,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大渠街道寺北村南原报国寺遗址上,百度导航能够直接导航到目的地。10月2日晨看完太平兴国寺塔后,我和大槐树、真容、中都格格导航到此处,与江河湖海四方客在此汇合。现在塔被圈在一个院内,内有文管员,敲门后得以进入。
泛舟禅师塔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省保碑

60年代的文物保护标志

泛舟禅师塔建于唐长庆二年(822)。据塔之石刻记载,唐代安邑人曲环,勇武从戎,屡立战功,官至检校尚书。为积阴德,他返回故乡在此买地20余亩,建造了15000平方米的报国寺,并请来法号为“泛舟禅师”的和尚做寺院住持,且与之结为知己之友,常下棋至深夜。由于曲环家离寺院较远,于下棋访友诸多不便,曲环便在寺院北边建造别墅。这位泛舟禅师是唐高宗李治的孙子,于唐长庆二年(822)亡故。为了纪念这位好友,曲环在泛舟禅师安葬的墓地上,招来能工巧匠,建造了这座端庄秀丽的墓塔。曲环晚年后告老还乡,就在此地安家落户,后发展为村庄,即今天的寺北曲村。

泛舟禅师塔高约10米,构造平面为正圆形,立面为塔顶、塔身、塔基三部分。每部分高度约总体三分之一。





塔刹部分:山花蕉叶、覆钵、清花、垂莲、仰莲、宝盖最上端是用石头雕刻成的宝珠。



塔身之上部施叠涩式塔檐,檐部雕有椽、飞椽、勾头、滴水。



圆形的塔身,周围用方形砖柱分作八间,南面开一小门,门槛、立颊、门额全为石雕;六角形的内室,上部为迭涩式藻井,藻井中有一小方孔,孔上有一小室直达塔顶;北面嵌有高1米,宽70余厘米的刻石,记述了泛舟禅师生平和建塔经过。东西两面各安门一合,肩上有砖丁四路四行;四角各安破子直棂窗,上串上面施椿替,下串下面施心柱,并装下栏,颇似西安大雁塔的分间方柱,窗的上、下腰串及椿替、心柱、立颊等,极像敦煌檐制。从外观来看,塔檐逐层迭涩而成,两层山花蕉叶与覆钵之上为宝珠塔刹,造形古朴典雅,雕刻粗细相同,为唐代圆塔的典型实例,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泛舟禅师系唐高宗李治的孙子,自幼聪慧,衷于佛事,20岁舍弃皇家生活,修行于大唐密宗圣地报国寺,圆寂后建造了这座端庄稳重,极为秀丽的佛塔。
泛舟禅师一生,游历既广,且能诗善画,在画坛诗林均有影响。尤其所画罗汉,绝俗超群,历代评价很高。
宋人的《宣和画谱》也对泛舟禅师的画作了介绍,说泛舟最善于画罗汉像,“罗汉状貌古野,殊不类世间所传,丰颐蹙额,深目大鼻;或巨颡槁项,黝然若夷獠异类,见者莫不骇瞩。”泛舟所画的罗汉夸张变形,大异常人,他自称所绘罗汉形象怪异的来源为“从梦中所见”。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对所画之罗汉,连梦里也经常不断地出现,从中可见泛舟禅师创作的着力之处,在于不断的变形,不断的创造。
自此,泛舟禅师的《十六应真像》成了后世临摹及雕塑罗汉佛像的范本。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在全国各地寺院见到的唐代以后的罗汉佛像,大都源于泛舟禅师这位老乡1100多年前的创作———这无疑又为金华人增加了一笔值得骄傲的资本。
前一篇:走马观花天津卫二
后一篇:山西临猗闾原头永兴寺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