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宁华严宝塔

标签:
佛学旅游图片杂谈 |
分类: 京外古塔 |

塔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代《乾隆中卫县志》和《续修中卫县志》记载:“华严寺有砖塔,在恩和堡东十里,俗称‘砖塔儿寺’。”据一九五九年塔旁出土的《重修塔儿寺碑记》记述:“起不知何年,但寺钟记明成化,塔铃记明万历。”根据这段文字及残缺不全、断断续续的碑文可知:明成化年间(465—1487),就有华严寺。一百多年后的万历年间(1573—1619),寺又进行了重修,同时,也有了华严宝塔。所以,华严宝塔最迟建于明万历年间的说法应该是成立的。残碑记载重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据民间传说,华严寺和华严宝塔是为镇沙而建,属风水塔,无文字记载可考证。只知华寺塔原坐落在华严寺中,原寺已倾圯,一塔独存于约二十米见方,比周围农田高出五米的黄土夯筑的庙台上。侧面的门可以进。

华寺塔楼阁式,八角七级空心砖塔。底层外周长十三点一二米,每边宽一点六四米,内亦为八面形,每边宽零点五八米。底用青色素面砖竖砌一层,塔身用素色素面砖平铺,以白灰勾缝。塔通高二十五米,总高三十米。底级最高,为三点六米,其余六级依层递减。第一级为厚壁空心室,八角形穹窿顶,与二级不能相通。二级起有砖阶可供登高远眺。六、七级为实心体。七级上为八面覆斗式塔刹,上置八面琉璃攒尖。二级以上各有券门一个,方向不同。二级在东,三级在西,四级在北,五级在南,六、七级为实心体无券门。二级以上多有佛龛,方向错落。二级东南、东北、西北,二、四、六级西南,二、四、六、七级南,六级西北各有一佛龛,每龛内供砖雕坐佛或菩萨一尊。各级塔沿拐角处,有木柄挑檐,悬挂风铃,共计五十六个。








北券门上端有砖刻楷书“霞光现瑞”四字,门两侧也有联,可惜在文革中被磨去字迹,无法辨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