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佛学旅游图片杂谈 |
分类: 京外古塔 |

从北武当庙到拜寺口双塔距离不近,用的导航,本来就着急怕5点之后到关门,结果导航还给我们导到了市区,气死我了。紧赶慢赶,六点半才到,和管理员说了半天才让我花20元门票进塔院参观。双塔是国保。

拜寺口双塔简介


这是在寺内最高处拍摄的双塔合影


这是在去的路上拍的远景,怕太阳落山,没有选到更好的角度

近处是7月底泥石流的遗迹。7月22日左右宁夏贺兰山区特大暴雨,山洪泥石流爆发,贺兰山麓景区几乎全部收到影响,道路中断,基础设施被毁。还好我去时道路已经抢通。

拜寺口,原名“百寺口”,因此处曾有多达100余座的庙宇而得名。拜寺口双塔的建造时间并没有明文记载,但在根据双塔周围散落的大量与西夏王陵同风格的琉璃构件残块,以及宁夏地方史志的记载,可以确定此处在西夏年间曾经建有佛寺,这两座塔可以基本确定与佛寺同时期建造,并且同为西夏武烈皇帝李元昊的离宫建筑的组成部分。此后双塔周边相关的寺庙建筑在明代嘉靖年间已经被毁。明朝《万历朔方新志》当中,双塔为当地的重要地标建筑。清朝乾隆四年时,宁夏地区发生里氏8级大地震,但双塔并未被震倒,具体受损情况不得而知。1986年,宁夏文物部门曾经组织对双塔进行重修。在这次重修当中,考古队员发现塔身多处造像和砖结构并不符合西夏时期的风格,根据周边其他经过修缮的塔的情况判断,该塔在元代和明代曾经历过多次修缮,塔身基本上已经不再是西夏当年初建的原物。此外,在这次重修中在两座塔塔顶的中心柱上发现了西夏文和梵文的铭文,在对中心柱经过碳14测定之后确认均为西夏晚期所造。1988年,拜寺口双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院内看东塔,纤秀的塔形,漂亮。

东塔总高约39米,塔身呈锥体。每层由叠涩棱角牙和叠涩砖构成腰檐,腰檐外挑。塔顶上砌八角形平座,平座中间为一圆形刹座,上承“十三天”宝刹。二层以上,每层每面都贴有彩塑兽面两个,左右并列,怒目圆睁,獠牙外露,十分威猛。兽面口衔彩绘红色连珠。兽面之间,是彩绘云托日月图案。塔壁转角处装饰彩塑宝珠火焰。












西塔总高约41米,塔体比例协调,比东塔较为粗壮。二层以上由数层叠涩棱角牙和叠涩砖构成腰檐,腰上砌成平座,外檐饰以圆形兽头构件。塔顶上承八角形刹座,刹座檐下,饰以并排彩绘莲瓣,转角处饰以砖雕力神,力神裸体挺腹,手托莲座,栩栩如生。刹座上承“十三天”宝刹。二层之上每面腰檐下均有彩塑佛像及装饰图案。各层壁面中心置长方形浅佛龛,龛内有彩塑动物和八宝图案,龛两侧为彩塑兽面,兽面口含流苏七串。呈八字形下垂,布满壁面。兽面怒目圆睁,獠牙外龇,威猛可怖。塔壁转角处有宝珠火焰、云托日月的彩塑图案,这些造像及装饰图案,布满整个塔身。在众多的造像中,有身着法袍的罗汉,有拄杖倚立的老者和神态潇洒的壮者。他们项挂璎珞,腰系长带,手执法器;有的伸臂,有的跳跃,动作自如,神态各异,充满了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宗教色彩。西塔正东面第十二层佛龛内右上侧,有西夏文。在第十层正东的平座上,放置着一个完整的绿色琉璃套兽。塔顶佛龛内置有一根六棱木质中心刹柱,直径约30厘米,刹柱上有墨书西夏文题记和梵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