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01淇县寻游之田迈造像

标签:
佛学历史旅游图片 |
分类: 造像 |

淇县高村镇石佛寺村北魏田迈造像整体为莲瓣形,是以田迈为首的包括当时的官史、贵族、僧人、平民等佛教信徒捐钱雕造。上面刻有释迦牟尼、弥勒佛、文殊菩萨、飞天、日、月、龙、狮、礼佛图等,内容丰富,物像众多,有的画面十分罕见,对研究我国佛教史和佛教造像艺术,具有很高的价值。2013年5月3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田迈造像,也可以称为田迈造像碑,由石灰岩雕造。通高331厘米,碑高272厘米,宽110厘米—128厘米,厚18.5厘米—34厘米,座高59厘米,宽110厘米。造像整体呈莲瓣形,顶部略残,当地群众进行了修补。正面雕释迦牟尼,头顶有肉髻,面相清瘦为长方形,大耳贴面,表情宁静肃然,有圆桃形头光,头光内饰莲瓣。颈饰三道蚕纹,内穿僧祇支即内衣,外穿双襟下垂式通肩大衣,下着裙。左臂下垂,手指向下,施与愿印。右手屈肘于胸作无畏印。光足立于方形台座上,左、右分别是普贤、文殊菩萨,头部均残,当地群众做了修补,颈部悬有项链,缨络至胸前。在二菩萨上方,从释迦牟尼身后伸出两颗菩提树,枝叶繁茂。菩提树上方各雕一龙屈身回首,口衔莲花,莲花上坐一尊禅定坐佛。释迦牟尼头光上部,雕一佛坛,坛基饰覆莲座,座上雕七尊禅定坐佛。坛上雕释迦和多宝二佛并坐。其左右和上部雕七身飞天。飞天上身赤裸,锦带在身后形成桃形,下着长裙,双足外露,小腿曲回,身躯呈U形。下四身飞天双手握乐器或吹或弹,上方三身飞天拖一宝塔。以上均为高浮雕。飞天婀娜多姿,是为佛献花、供宝、奏乐、歌舞。在天宫中飞翔的神。













网络照片:能够看到造像全貌

造像碑背面为平面减地阴线刻。上部刻弥勒在树下成佛的龙华树,树干粗大,枝叶繁茂,从最上端两枝叶间残存的两只鸟腿和右边枝叶间一条弯曲的蛇身看,此处原有一衔蛇之鸟,惜鸟身部分残缺。龙华树之根部左右各伸出一枝忍冬,攀绕数枝向外侧延伸,有茄形果实。在靠近左右外侧的果实上,各有一只长尾鸟在啄食果肉。树下线刻 盝顶屋形龛,盝顶两端刻龙生第九子的鸱吻。斜脊鸱吻的内侧,左边刻一飞天,右边刻一比丘。左右边拱的上方各刻一天人双手托一圆轮。右边圆轮内刻一只展翅的三足乌。《淮南子·精神训》:“日中有踆乌”。高诱注:“踆,犹蹲也,谓三足乌”。《后汉书·天文志》刘昭注:“日者阳精之宗,积而成乌,象乌,而有三趾”。从文献记载中可知,圆轮内有三足乌者当是日即太阳。左边圆轮内刻蟾蜍。《淮南子·精神训》:“月中有蟾蜍”。 张衡《灵宪》:"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意即嫦娥偷吃了王母娘娘的长生不老药以奔月,没想到到了月宫竟变成了蟾蜍。因此说有蟾蜍的圆轮象征着月亮。拱额内饰刻帷幔,龛内刻后继释迦牟尼之佛位的弥勒佛。弥勒左手作触地印,右手施无畏印,交足而坐,足下踏一地神。龛之左右各刻为建造佛像捐资、捐物和出力的供养人三组,每组两人,一主一仆。主人身材高大,仆人矮小。前两组供养人一侧分别刻写“比丘僧道济”和“比丘僧惠广”文字,最后一组供养人前刻有“邑老田迈”铭文。龛的右边刻有管理佛殿的负责人的名字及“佛殿主吴李生”等。弥勒佛下方遍刻供养人像8排,自上而下第一排刻12人,第二排11人,第三排16人,第四排15人,第五、六、七、八排各13人。旁刻有供养人名字,有“邑子吴如”,“邑子李客生”、“邑子赵继伯”“开佛光明主吴檀越”等。
两侧面和碑座刻龙、礼佛图等
礼佛图是表现佛教信徒对佛敬奉、顶礼膜拜的场景和图像。维那,又叫都维那,是寺院中掌管众僧杂事的僧官。造像碑左侧面,上部为四足青龙,其下是礼佛图,并刻有“邑子吴惠”、“邑子吴显珍”、“维那李盖世”礼佛的人名。碑右侧面上部亦为四足青龙,下有:“威远将军辽城县太守吴头”礼佛人名字和礼佛图。碑座刻有两组礼佛图,左边为“都维那吴显望”,右边为“都邑主吴发柱”。


文字来源于王小运的文章《淇县石佛寺田迈造像为何能成为“国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