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14西城寻游之首博藏石雕舍利函

标签:
旅游 |
分类: 石刻 |
周六上午陪母亲看病,下午去首博转了一圈。石雕舍利函位于《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方形展馆四层E1展厅。
正面:世尊涅槃。其中石函正面雕刻内容为:释迦牟尼佛右手支颐,侧身双腿重叠,静卧于长方形束腰式棺床上。佛首旁为弟子迦叶,老年形象,右手抚佛头,作回首悲泣状;佛身后一弟子身向前倾,作哭泣状。后排有四位头梳高髻、肩搭帔帛的供养菩萨,前三人双手合十,最后一人头部残失,双手捧盒,内有花果之类供物。佛足旁一戴冠老者以右手抚佛足,旁立一年轻弟子为阿难尊者。前后两端又各有一金刚,前(左)为执金刚神,双手上举,作嚎啕状,脚下有卧狮;后(右)为密迹金刚,以手捶胸,作悲痛欲绝状,脚下亦有一狮。整个雕刻画面的背景是娑罗双树。右上角阴刻:“头北面西,叠足枕肱。”左上角阴刻:“顺世无常,示生灭相。”
头北面西,叠足枕肱
順世无常,示生灭相
右侧面:缠裹世尊。石函右侧面雕刻内容为:释迦牟尼佛右胁卧于七宝床上,从头至脚裹以布帛,四位弟子侍立两旁,默默致哀,背景亦为娑罗双树。右上角阴刻:“帝释梵天,六欲诸天。”左上角阴刻:“各赠白毡,缠裹世尊”。
帝释梵王,六欲诸天
各赠白毡,缠裹世尊
左侧面:升棺说法。石函左侧面雕刻内容为:释迦牟尼佛坐于祥云托起的金棺上,面对其母摩耶夫人宣说佛法,摩耶夫人由侍女搀扶,悲哀不已,迦叶、阿难二弟子作哀痛状,侍立金棺前后。右上角阴刻:“佛母来双树,崩摧棺槨前。”左上角阴刻:“痛心思月面,□目睹金仙。”
佛母来双树,崩摧棺椁前
痛心思月面,*目*金仙
背面:荼毗舍利。石函背面雕刻内容为:四力士肩扛上面置有八大金坛的宝床,前有二人执幡导引,后有二弟子相随,金坛内盛满宝珠状舍利,人物足下云头翻卷,表现释迦牟尼佛荼毗后,大众收聚舍利,满八金坛,入拘尸那揭城七日供养的情景。右上角阴刻:“拘尸城侧,双林树间,荼毗舍利,置于金坛。”
拘尸城侧,双林树间,荼毗舍利,置于金坛
摘自网络 《浅论辽代佛像艺术》
作者 黄春和
北京首都博物馆藏有一件辽乾统五年(1105)的石雕舍利函,20世纪50年代北京朝内大街原文化部南侧出土。其四侧面雕有佛、菩萨、罗汉、力士和供养菩萨等佛教各种神祇30余尊,可以一览辽代佛像艺术的全部风貌。石函整体呈长方形,长95厘米、宽62厘米、高40厘米。中有凹槽,奉置舍利。可惜上面的函盖丢失。四侧面分别高浮雕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四个重要场景:世尊涅槃(正面)、缠裹世尊(右侧)、升棺说法(左侧)和荼毗舍利(背面)。
其中石函正面雕刻内容为:释迦牟尼佛右手支颐,侧身双腿重叠,静卧于长方形束腰式棺床上。佛首旁为弟子迦叶,老年形象,右手抚佛头,作回首悲泣状;佛身后一弟子身向前倾,作哭泣状。后排有四位头梳高髻、肩搭帔帛的供养菩萨,前三人双手合十,最后一人头部残失,双手捧盒,内有花果之类供物。佛足旁一戴冠老者以右手抚佛足,旁立一年轻弟子为阿难尊者。前后两端又各有一金刚,前(左)为执金刚神,双手上举,作嚎啕状,脚下有卧狮;后(右)为密迹金刚,以手捶胸,作悲痛欲绝状,脚下亦有一狮。整个雕刻画面的背景是娑罗双树。右上角阴刻:“头北面西,叠足枕肱。”左上角阴刻:“顺世无常,示生灭相。”
石函右侧面雕刻内容为:释迦牟尼佛右胁卧于七宝床上,从头至脚裹以布帛,四位弟子侍立两旁,默默致哀,背景亦为娑罗双树。右上角阴刻:“帝释梵天,六欲诸天。”左上角阴刻:“各赠白毡,缠裹世尊”。
石函左侧面雕刻内容为:释迦牟尼佛坐于祥云托起的金棺上,面对其母摩耶夫人宣说佛法,摩耶夫人由侍女搀扶,悲哀不已,迦叶、阿难二弟子作哀痛状,侍立金棺前后。右上角阴刻:“佛母来双树,崩摧棺槨前。”左上角阴刻:“痛心思月面,□目睹金仙。”
石函背面雕刻内容为:四力士肩扛上面置有八大金坛的宝床,前有二人执幡导引,后有二弟子相随,金坛内盛满宝珠状舍利,人物足下云头翻卷,表现释迦牟尼佛荼毗后,大众收聚舍利,满八金坛,入拘尸那揭城七日供养的情景。右上角阴刻:“拘尸城侧,双林树间,荼毗舍利,置于金坛。”
整个舍利函共雕有佛、菩萨、罗汉、力士和供养菩萨等各种佛教神祇30尊,皆以高浮雕形式刻出,人物众多,题材丰富,神态各异,形象生动,雕刻精美,风格鲜明,不仅充分体现了辽代雕刻艺术的手法特点,而且全面展现了不同佛教题材的形象特征和造型样式,对研究辽代佛像艺术风格、题材,以及释迦牟尼佛涅槃场景与图像具有重要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