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14海淀寻游之万寿寺藏渗金多宝佛铜塔

标签:
旅游 |
分类: 北京古塔 |


多宝佛铜塔的总体结构:佛塔高5米,重约数吨,塔的造型系仿辽式十三层密檐式木塔结构,塔周身饰以浮雕。佛塔由三部分组成,须弥座式塔座、密檐式塔身、宝珠式塔刹。铜塔构件系由四大部件组成,塔刹至十二层檐为一体,其余檐部为一体,塔身和塔座各为一体。由于铜塔铸造工艺复杂,塔的各面宽度尺寸不尽相同。塔座高105厘米,(其中须弥座80厘米,莲花座25厘米),每面底部宽在1米左右,中部宽在86至90厘米之间。塔身每面宽75厘米左右,高90厘米(至额枋下)。檐以上至塔刹为3米高。
渗金多宝佛铜塔铸造工艺精湛,为罕见的佛教艺术品。采用渗金材料铸成,由铜、铅、砷、锌、银、金等金属合铸而成。渗金,是古代的一种饰金工艺,是用金泥附着于器物的表面。清谷应泰《博物要览》卷一载:“渗金以金铄为泥,数四涂抹,火炙成赤。”实际上,渗金这种饰金工艺与鎏金方法相似。在渗金多宝佛塔的铸造过程中,在铜料中还加入了一定比例的黄金。铸成后,又在塔身的表面鎏镀上赤金层,使这座渗金多宝佛塔金光四射,分外耀眼夺目。由于年久,目前塔的外表变成青铜色,但在长期磨擦之处尚可见鎏金层。
塔的建筑形制为仿攒尖顶八角十三层密檐形制,为仿木塔结构。
刹顶为宝珠式,宝珠有三层莲叶座承托。
塔檐有垂脊垂兽,垂兽上有走兽一;圆筒瓦,圆瓦当,如意滴水;一层檐有15陇筒瓦,二层至七层为12陇,八层至十三层为11陇。各层檐下均饰方形飞椽。各层檐间饰有斗拱,二层以上饰三踩单翘单昂,一层饰单昂一斗二升;一层平身科饰四攒斗,柱科饰方形斗;二层以上各层平身科饰二攒,角科亦饰单翘单昂三踩斗拱一,每攒斗拱间有浮雕佛像一尊。各层檐向上卷杀曲线,向内层层递减。每层檐间高度由下至上递减。檐下均饰有檐枋和额枋。
塔身正面饰拱券式塔门,门上端饰浮雕祥云宝盖、菩萨像及飞天,门两侧各立有金刚雕像,门两侧上角饰有二龙戏珠图案。圆门柱,各攀有升龙两条;塔身侧面饰窗,窗上饰祥云宝盖、飞天、菩萨像,两侧立有菩萨雕像,窗下饰各式盆花图案,有西番莲、方胜、珊瑚、金银、铜钱、犀角等。檐下枋饰龙纹、西蕃莲。门上饰门钉七十二(其中门兽二)。
塔座由莲台和须弥座组成。最上为双层莲瓣平台,下层莲瓣托承佛像一尊,立于上层莲瓣之间,每正面莲瓣五枚,角各一枚,佛像各面为六尊,莲台外围有栏杆,实心栏板,栏杆为圆柱头、方形柱身,柱身线雕花纹;栏板内饰线雕花卉纹,外框饰有回形纹,每面为三栏。栏下为双层须弥座,其上下枭均饰有莲瓣圆雕,每面七组,束腰部分分别饰有浮雕像。


塔身正面。塔身四正向饰门,四侧向饰窗浮雕。门饰两侧有金刚力士浮雕像(哼哈二将),窗饰两侧立有菩萨像,分别为辅助释迦牟尼佛的八大菩萨: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虚空藏菩萨、普贤菩萨、金刚手菩萨、文殊菩萨、除盖障菩萨、地藏菩萨。正南侧门上端有一尊菩萨像,骑龙首马身的神兽。正北侧门上有八臂观音菩萨报身像,手中均持有法器。正东、正西两面的塔门上方,各有坐佛像。东南侧窗上有骑狮的文殊菩萨像,西南侧窗上有骑象的普贤菩萨像。西北和东北侧窗上有端坐于祥云中的观音菩萨像。各像上有祥云宝盖,两侧有天女像。




正面往左的一面,因有护栏,只能看到三面










基座部分。

须弥座上层束腰造像有24尊,每面各3尊:正北侧为弥勒佛(未来佛)、左降龙、右伏虎罗汉,正南侧为禅宗达摩祖师、其左为禅宗六祖惠能、百丈禅师像,其他各面为十八罗汉。所有雕像均脚踏祥云。

下层束腰部分每面中间各铸有一个拱券式龛门,在每个龛门内各铸有一只正面的半身狻猊(狮子)像,狻猊像向外伸出,形态各异。塔座的东、西、南、北四正向每面各有4尊神造像,分别立于狻猊像两侧;塔座的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侧向各有神像2尊,分列狻猊像两侧,八面神像共有24尊,即为佛教中的护法天神“二十四诸位尊天”。

须弥座八角有托塔力士:上层力士为武士形象,身着铠甲,用头侧或肩侧承托塔身,两手或上撑或下拄,身体靠在平台基上,或斜依或背靠,两腿随意,或单腿跪坐,或双腿前伸,形无一定,姿态各异,着装多样。下层力士为役夫形象,赤裸上身,有头后正背承托塔身,两手单撑或双撑,一手下拄,身体坐在高台阶上,双腿叉开而立,各像身姿、头姿、肩姿相同,唯有手形和面部表情有差异。16尊力士像造型生动、逼真,无一雷同,造像用镂雕形制,刻工细腻,反映了明代的雕塑风格





密檐间也有佛像。塔为八面,每层檐下佛像24尊,共12层檐层内雕有佛像,故檐部浮雕佛像总计288尊。檐间及塔座上的佛像均为释迦牟尼坐像,结跏趺坐,双手合掌,身坐莲花座。

塔所在建筑的藻井

塔所在的小殿

铸造成因与时间考(百度百科)
渗金多宝佛铜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