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30810海淀寻游之魏忠贤生圹遗存

(2013-08-10 18:30:21)
标签:

旅游

分类: 陵墓建筑

    酷热的三伏时节出游,太痛苦了,我是快中暑了。今日行程:袁进南夫妇墓、静福寺、碧云寺。同游者:天翔128、天翔227、聚缘、琦游古迹夫妇、小小李、蓝色精灵。

    前两日看打鹰洼的博客,里面介绍了石翁仲。我今天去碧云寺主要为此。

20130810海淀寻游之魏忠贤生圹遗存
    据史料记载,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魏忠贤在碧云寺后为自己修建生圹(在活着的时候建好的坟墓),悉仿皇陵建制,墓前有“汉白玉石狮、石兽、文武翁仲”,有逾制的地方。四年后,魏忠贤被崇祯赐死,没有埋进此墓。

20130810海淀寻游之魏忠贤生圹遗存

20130810海淀寻游之魏忠贤生圹遗存

20130810海淀寻游之魏忠贤生圹遗存

20130810海淀寻游之魏忠贤生圹遗存

20130810海淀寻游之魏忠贤生圹遗存

20130810海淀寻游之魏忠贤生圹遗存

20130810海淀寻游之魏忠贤生圹遗存

20130810海淀寻游之魏忠贤生圹遗存

20130810海淀寻游之魏忠贤生圹遗存

20130810海淀寻游之魏忠贤生圹遗存

20130810海淀寻游之魏忠贤生圹遗存

20130810海淀寻游之魏忠贤生圹遗存

20130810海淀寻游之魏忠贤生圹遗存

20130810海淀寻游之魏忠贤生圹遗存
宝剑上的二龙戏花

20130810海淀寻游之魏忠贤生圹遗存
“二龙戏花”的图案究竟有什么样的寓意?
  记者发现,在石翁仲鞭的手柄与鞭的连接处,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二龙戏花”图案。为什么不是“二龙戏珠”呢?这个图案又有着怎样的含义呢?刘卫东先生说,该“二龙戏花”的图案明显有逾制的嫌疑。龙的图案一般只有皇室才能使用,一般人是不能用的。一般人使用时只有两种情况,一种可能是皇帝恩赐,另一种情况是墓主人自作主张。如果是皇帝赐的就不属于逾制,但如果是墓主人自作主张,那就反映了他的矛盾心理。一方面,他想通过刻龙以显示自己的尊贵地位,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他的野心;另一方面他的胆子还没那么大,因此把龙的图案刻在不显眼的地方,还把传统的二龙戏珠变成了二龙(这两个龙都是草龙)戏花,刻龙属于逾制,但以花代珠又把逾制限定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不论是哪种可能都反映出墓主人在当时有很高的地位。而这与魏忠贤当时的权势与地位是相适应的。
20130810海淀寻游之魏忠贤生圹遗存

20130810海淀寻游之魏忠贤生圹遗存

20130810海淀寻游之魏忠贤生圹遗存

20130810海淀寻游之魏忠贤生圹遗存
胡须多么清晰
20130810海淀寻游之魏忠贤生圹遗存

20130810海淀寻游之魏忠贤生圹遗存

20130810海淀寻游之魏忠贤生圹遗存

20130810海淀寻游之魏忠贤生圹遗存

20130810海淀寻游之魏忠贤生圹遗存

20130810海淀寻游之魏忠贤生圹遗存

20130810海淀寻游之魏忠贤生圹遗存

20130810海淀寻游之魏忠贤生圹遗存
琦游古迹和这石翁仲挺像的,呵呵
20130810海淀寻游之魏忠贤生圹遗存
看看“小巧”的天翔128
20130810海淀寻游之魏忠贤生圹遗存
今年大年初一来时,偶遇颐和吴老。吴老带我看的被破坏的石虎、石马、石羊,也应该是魏忠贤生圹的遗物。
20130810海淀寻游之魏忠贤生圹遗存

20130810海淀寻游之魏忠贤生圹遗存

20130810海淀寻游之魏忠贤生圹遗存
当然还有人认为碧云寺的石牌坊也是魏忠贤生圹的遗存,但是有争议,仅做参考。
20130810海淀寻游之魏忠贤生圹遗存

香山碧云寺挖出明石像 为魏忠贤墓前武翁仲

    昨天(2005年9月20日),香山碧云寺在金刚宝座塔下施工时,挖出一尊3米高的石人像。经石刻专家鉴定后确认,这尊石像是宦官魏忠贤衣冠冢前失踪近380年的武翁仲。
    在一个近半米深的土坑里,躺着一尊面容严肃,身披盔甲的武将石像,石像长约3米,宽1米,重约5-6吨,下有石座。武将的眼、鼻造型逼真,脸上的胡须和“抬头纹”都清晰可见。武将身姿高大威武,身披战袍铠甲,胸前佩戴护心镜,双手拄鞭立地,脚蹬战靴。头盔上的火焰纹装饰雕刻得十分精细,盔甲上的丝绦、绶带线条流畅,特别是武将臂前的护手上梅花瓣形的雕刻栩栩如生。
    香山公园管理处的周明女士介绍,昨天上午,正在碧云寺金刚宝座塔下进行监控系统施工的人员在挖地时,镐头就碰到石像的底座上。但当时施工人员以为是块大石头,没有在意。随后,工人又在“大石块”西侧准备刨地,第一镐下去,一只石手露出地面。施工人员迅速通报了海淀区的文物管理部门,在专家的指导下,工人经过大半天的手工挖掘,埋藏在地下约12厘米深的整尊石像出土。
    经过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刘卫东先生的考证,这尊汉白玉石人像是修建于1623年的明末大宦官魏忠贤生圹(就是人生前为自己修好的坟墓)神道前的武翁仲。刘卫东表示,在雕刻手法上,这尊武翁仲的装束和饰物为典型的明代特征,为研究明代军容服饰和魏忠贤墓都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刘卫东先生还表示,出土的武翁仲位于神道右侧,按照古代墓葬制度,对面的还应该有一个相对应的武翁仲。此外,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前年,碧云寺的山门前就曾出土过一对石兽。经考证,这对石兽正是魏忠贤墓神道前的石兽。因此,在周围不排除发现其他文翁仲和石兽的可能。
    香山公园管理处的周明女士告诉记者,公园将派专人妥善保护、看管现场,防止石像遭到破坏。记者离开时,还没有完全挖掘出土的石像已经被盖上彩色苫布。而这尊武翁仲在出土后,将会妥善保存在寺中。
    关于这尊石像的历史,刘卫东先生告诉记者,始建于元代的碧云寺初名碧云庵,明正德年间的太监于径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大兴土木,在寺后为自己修建坟墓。但嘉靖初年于径获罪,无缘在此处安葬。后来,太监魏忠贤又在于径墓的基础上再次越制,仿明皇陵规制建坟,准备死后葬在这里。崇祯初年,魏忠贤自缢后被戮尸,魏忠贤的党羽葛九思将魏忠贤的衣冠葬在墓中,成为魏的衣冠冢。
    康熙年间,江南道监察御史张媛在奉命巡视西山时,误以为这里是前朝皇帝的陵寝,后来得知是魏忠贤的衣冠冢时,遂上奏皇帝,康熙后命人推碑铲墓。
    但史料上并没有关于魏忠贤衣冠冢前石翁仲和石兽的记载。对此,刘卫东表示,有可能是当时寺里的僧人将这些石人石兽推倒后埋入地下保护起来,才使其中一尊武翁仲在消失了近380年后重现世人面前。

 

看网友们的博客,原来石翁仲旁边还有石兽两只,这次没有见到。不知放到什么地方去了

20130810海淀寻游之魏忠贤生圹遗存

20130810海淀寻游之魏忠贤生圹遗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