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05定襄寻游之李楠堡门

标签:
旅游 |
分类: 城市建筑 |
楠堡是都御史李楠的宅院堡。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占地四十亩。堡墙外高15米。
李楠字子梁号龙峰(1550—1628年),万历四年举人,五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陕西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陕西巡抚,享正二品。去世后,赠兵部右侍郎,“资德大夫”,享正一品。
楠堡座北向南,分瓮城堡和内城堡。瓮城堡门面向东,原有“迎熙”石匾,迎面有“五神庙”(金、木、水、火、土)。内堡门向南,上匾题“都御史第”。进内堡是一条约五十米长的街道。街道北是李楠宅院,是二进大庭院(清代已拆毁),大院东西各有四个院落,供李楠八个儿子居住。院门东有“祠堂”,西有“恩伦阁”。大院北建“圣旨楼”,是存放圣旨的地方。
“圣旨楼”又叫“镇宅楼”,骑北堡墙而建,基座有15米见方,台基上建起高20米的高楼,远望高大雄伟。楼内以砖碹洞,共三层、六个大洞,以走廊洞连通。楼顶是平台,周边筑堞垛,上面原有“八角亭”,亭上有对联:
三层石室上凌云陟顶身如临泰华,
百尺岑楼高镇宅凭栏手可摘星辰。
1945年,阎锡山晋绥军村连部驻扎圣旨楼,1947年晋绥军撤退忻州,党和政府为防敌重返,组织村民大拆圣旨楼,巍巍岑楼成一片废墟,现仅有部分残迹。
北社东村位于定襄、五台、原平三县市接壤之处。同河从村南过境汇入滹沱河,北面龙山环抱,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洪福寺座落于村中央,改造一新的刘瑶线于村东通过,自然景色独特,交通便利,历史悠久、人文历史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堪称风水宝地,素有“君子乡”的美名。几千年来,在本地人民群众中不断传承、积累、发展起来的民间文化,已深深植根于北方文明发展的脉络,而今我们以拳拳之心、乡土之情传承弘扬本地民间乡土文化,有着深远的自然渊源和社会渊源。
北社东村旧属于崞县崇仁都,据村史记载,在明清时曾以人才荟萃谱写出了灿烂辉煌的村文明史章,从明弘治三年至乾隆九年的250余年间,这个仅有500余人的古老村庄,生员以上出身的就有115人,其中进士6人,举人8人,贡生14人,太学生8人,生员66人,武生13人,官人训导知县通到,经历教授、知府给事中,宛马寺御员外即巡府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右侍都御使者14人,布政使、中宪大夫、通仪大夫、资政大人,兵部侍郎者6人,其中官职最大、影响最深的是明万历年间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李楠和清康熙年的左佥都御使李徽,还有明朝一代尊臣徐继畲的老师李夺秀。著名书法家李航之等知名人物。此外,文物古迹遍布全村,楠堡、龙宫圣母歇马殿、圣旨楼、奎星阁、玉皇阁、老爷庙、文昌庙、清代祠堂宝伦堂,村中现存“君子乡”世宦里,都御使地堡门三处,村东地碑楼林立,都堂坟更是石人、石马、石狮、牌楼、松柏苍天,更为雄伟壮观,反映了民间文化的鼎盛气象。
一直以来,恢弘博大的民间文化都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机与伟力,值得我们称颂、弘扬,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以整合各种文化资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与智力资源。
前一篇:20130405定襄寻游之洪福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