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31东城寻游之保卫和平坊

标签:
旅游 |
分类: 石刻 |
中山公园正门内侧有座石牌坊,保卫和平石牌坊







郭沫若题写的“保卫和平”

牌坊正面匾额左右花卉图案


牌坊北面匾额左右图案


牌坊后的孙中山铜像

牌坊背面
保卫和平坊”本是一座为外国人立的牌坊。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4月20日,曾参与镇压义和团的德国驻华公使 克林德趾高气扬地路过东单牌楼,因言行专横触犯了众怒,被当地军民打死,德国以此为借口向清廷施压,先是要求高额赔偿和诸多其它苛刻条件,后经名妓赛金花斡旋,德国最终提出在克林德被打死处立一石碑。清廷满足了这一无理要求,在东单总布胡同西口修筑了屈辱的牌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该坊改名为"公理战胜"坊,并移至中央公园(现为中山公园)。解放后再改名为"保卫和平"坊,坊名为郭沫若题写。


克林德坊建成15年后,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惨败,而这次,由于诸多中国劳工的缘故,中国成为了战胜国。此时,克林德坊就成了战胜国眼里所不能容之物——1918年11月13日,一战结束两天后,北洋政府下令拆毁了克林德坊。








郭沫若题写的“保卫和平”

牌坊正面匾额左右花卉图案


牌坊北面匾额左右图案




牌坊后的孙中山铜像

牌坊背面

《影像韵味》中的一些老照片1918年

1900年,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6月20日上午9时许,时任德国驻华公使的克林德男爵于从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乘轿子前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交涉,行至东单北大街西总布胡同西口处,被巡逻至此的清军神机营队长恩海要求停轿盘查,克林德在轿中拔手枪向清军射击,被恩海开枪击毙。
八国联军打过来后,清军和义和团都不是洋人的对手——司古认为,即便清廷联合义和团全力抗击,仍难以取胜。战败后的清廷,在1901年1月16日与西方列强签订《辛丑条约》。该条约中明确规定,清廷要派遣亲王赴德国,就克林德被杀一事向德皇道歉,并要求在克林德被杀地点建纪念碑以资纪念。战败的大清国只能悉数照办。
1901年6月25日,克林德纪念碑于开工建造,1903年1月8日竣工。这座牌坊位于西总布胡同西口克林德毙命之处,横跨在东单北大街上。落成典礼上,醇亲王载沣代表清廷前往致祭。克林德纪念碑虽然名义上是纪念碑,却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石构牌坊式样——因此又叫做克林德坊——这一点和明清两代皇陵规制相似,牌坊为4柱3间7檐楼格局,上面三块坊心石上分别镌刻着德语、拉丁语、汉语3种文字书写的以光绪皇帝名义下达的对克林德之死表示惋惜道歉内容的谕旨。牌坊上悬有一额,上书“克林德碑”。

克林德坊建成15年后,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惨败,而这次,由于诸多中国劳工的缘故,中国成为了战胜国。此时,克林德坊就成了战胜国眼里所不能容之物——1918年11月13日,一战结束两天后,北洋政府下令拆毁了克林德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