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 18:23:22)
标签:

旅游

分类: 石刻
    驻跸山原名观石山,我家所在的阳坊镇东贯市、西贯市村名据说就来源于此。金章宗完颜璟曾经在此驻跸,此山因此被称为驻跸山。同学的孩子在部队幼儿园上学,因此有机会进入,去欣赏。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这座石窟是偶然发现的,没有见过介绍。远看像个佛龛,就过去了,有石刻对联,再往里看居然有雕像。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对联字迹已经无法看清。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不是看到巨石上的佛龛,也注意不到侧面的驻跸山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冲南的佛龛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佛龛左面的石刻碑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右面的石刻碑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巨石东侧的驻跸山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这是附近的现代雕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天峰拔翠的文保碑。85年的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的文保碑2003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阳坊摩崖石刻位于阳坊镇阳坊村西山脚处,共二幅。一幅为明代万历年间横写的“神岭千峰”四个大字,楷书阴刻,面积约2.8平方米。另一幅是民国十五年(1926年)蓬莱潘鸿钧书“灵秀独钟”四个大字,楷书阴刻,面积约15平方米,保存较好。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摩崖碑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现代仿刻的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神岭千峰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万历(明神宗皇帝年号)癸卯(三十一年,即1603年)仲春(二月)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锦衣(即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简称锦衣卫, 是明朝官署的名称)戚国昌、左车营(明军兵种机构名称)游击(即游击将军,明代无固定品级和员额的官职)永平(即明朝的永平府,治所在今河北卢龙)李逢时 。大部分看不清了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灵秀独钟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神山拱祐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石缝中有石窝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这些石窝是石头敲击的结果,用石头敲击此处能够在他处听到鼓声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石鹰头。看着像不像?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这石槽和孔洞不知是干什么的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现代字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漂亮的石头花纹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20130303昌平寻游之驻跸山摩崖石刻

《昌平掌故》关于燕平八景的介绍:

    神岭千峰位于昌平卫星城西南12.5公里,阳坊镇西1公里处。这里是太行山脉往东伸向华北平原的突出余脉,两条山脉分别自北、自西逶迤而来,交汇于此。山尽处,山峰从高处骤然跌落,仅高十余丈,几乎与地平,这些山石皆独自壁立,底部漆黑似铁,顶端洁白如雪。有的突兀若杵,有的浑圆似球,奇形怪状,参差叠磊,峰岭纵横,妙趣天成。古人思忖此处石笋状的山峰形成的万笏朝天的独特景致绝非人力所能企及,必是天公神仙所造设,故名神山或神岭山;山上数步即有一峰,何况向西、向北又绵延数十里,应有上千之数,故称此景为神岭千峰。神岭千峰的主要景观是奇峰怪石天然造型、名人胜迹和摩崖石刻。

    远在北魏孝昌年间(525年—527年),这里神奇怪异的山峰景观就吸引了过往商队和旅行家,他们发现这些嶙峋怪石造型酷似人物、动物和各种器物,走上几步或变换一个角度,物状就会发生变化,而且千变万化,层出不穷;于是,人们将此山命名为观石山。自古以来,这里是幽州(今北京城)通往居庸塞外的必经之路,南来北往的客商由此经过,无不放缓脚步,欣赏观石山的美妙神奇。许多官员、文人还在附近借住下来,流连数日,临行之时,总要酬谢主人。这些商机的 出现,引导当地人建屋设肆,接待游人。隋朝大业年间(605年—616年),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村落,因位于观石山下,就叫观石村。由于经商比务农既轻闲,收入又多,一些家庭过起了半农半商的生活。辽太平六年(1026年),这里形成了规模较大的集市,村名也就改名叫贯市了。

    神岭山的名人胜迹大多与金朝章宗皇帝完颜璟有关。他在位期间(1190年—1208年),频频到此游玩,并在山下背风处设立“帐殿”,一住数日,尽兴而返。因为古时候称皇帝出宫在外居住为“驻跸”,所以,观石山也叫驻跸山。在山南朝阳处,章宗建了一座玉石高台,自题“栖云啸台”,高约二丈,台上建有石亭,是皇帝饮宴群臣的地方。台北筑有石梯可供上下,台下有石床、石釜和神仙下棋的棋盘,据说棋子可以移动而不能取下。当年,章宗皇帝对两个地方流连忘返,百玩不烦,百看不厌。一是在驻跸山脚下有一石隙,宽约三尺,隙东的石壁上有几个小坑,用石敲击,其声如鼓;隙西的石壁上有几个鼓起的小包,以石击之,其声似锣;当地人称之为“锣鼓峡”。二是在驻跸山的最东端,有数百块巨石天然组合成一个造型,远望象一个巨人伏在地上,侧看又似金鸡独立,引颈长鸣,当地人称之为“黑山头”或“石鹰头”,初看只觉形似,久而久之,则觉得栩栩如生,令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造化之工。

    关于神岭千峰的山石皆上白下黑的原因,相传与金章宗完颜璟有关。蒋一葵先生在《长安客话》中写到:有一天,章宗在这里打球,一时打得兴起,却无人喝彩,不禁叹道:我的球打得这么漂亮,谁能欣赏呢?话音刚落,就听见身后众人齐声高喊:好球!真棒!章宗回头一看,四周的平地上忽然涌出无数石峰,皆似人形。章宗大喜,命从人赏以奶酪,石人无口,就从石头上灌下,自此,石顶皆白,至今犹有遗存。这虽是一则民间传说,不足为信,但当地人对此却深信不疑,山下的村庄因之改叫灌石。因元朝在关沟的两端——八达岭和南口建有红门,晨启昏闭,限制商旅夜间通行;到了明、清两朝,关沟是保卫京师安全的军事重地,商旅只能在关沟以外歇宿,即八达岭以北的岔道城和南口以南的灌石村;明朝物资交易的货币单位是贯,灌石村又早已形成了发达的市场,遂将村名改叫贯市,这个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封建帝王和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频频光顾神山,他们兴致所至,除了赋诗填词之外,还摩崖刻石,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石刻精品。距今年代久远的石刻是金章宗的遗墨“驻跸”两个大字,其次是明代的“神山拱佑”和“神岭千峰”。“神岭千峰”石刻旁有小字题款,因山的石质为花岗岩,年长日久,风化严重,字迹已经模糊难辨,经查麻兆庆先生的《昌平外志》得知:这行小字是:万历(明神宗皇帝年号)癸卯(三十一年,即1603年)仲春(二月),锦衣(即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简称锦衣卫, 是明朝官署的名称)戚国昌、左车营(明军兵种机构名称)游击(即游击将军,明代无固定品级和员额的官职)永平(即明朝的永平府,治所在今河北卢龙)李逢时。从这一行题款小注使我们知道了出资凿刻“神岭千峰”四个大字者的姓名、官职和年代。锣鼓峡旁的石刻为“石鼓传声”。民国时期的石刻“灵秀独钟”是驻跸山石刻中年代最近的,距今尚不足百年。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驻跸山下建立了防化兵学校(今防化兵学院和防化兵研究院的前身),这些珍贵的摩崖石刻被圈入了军事禁区,寻常百姓已无缘瞻仰前人留下的这些文物真迹,的确是一个遗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