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12定州寻游之中山汉墓石刻馆

标签:
旅游 |
分类: 石刻 |
在中山汉墓院内有众多石刻。主要是汉墓出土的刻石和定州各处的石碑。
1、
2、
3、
4
5
6
6
7
8、维修王氏宗祠记(民国二十年)
9、经幢
10、经幢
大唐定州刺史*公祈岳降*之颂
11、清风店战役胜利纪念碑。1948年4月
12、重修大明寺记(明隆庆元年)
重修石佛碑记
13、汉中山靖王墓(乾隆43年)
14、宋苏文忠公祠记(明崇祯15年)
15、题魏国韩公祠
16、虞*中山
17、古中山国(咸丰十年)
18、(明万历丁酉)
19、奉天诰命(嘉靖十八年)
20、
21、汉中山靖王墓祭扫的文字
22、雪浪斋
汉墓四周建有围墙,成一封闭院落,大门南开,院中有40多棵柏树,树干胸径20—30厘米。墓前建有展室,可通地下墓道,展室前立有移来的两通石碑,一为“苏文忠公祠记碑”,另一为“题魏国韩公祠碑”。汉墓院西半部墙内镶有488块“北庄子汉墓”出土的铭文石刻,内容有石场地名、郡国名、工匠姓名和石刻地名,涉及六州十多个郡,多数出自工匠之手。石刻年代为公元79—88年,此时正是我国文字由篆书向隶书演变时期的过渡字体,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1982年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定州石刻馆”。院内东北部有定州文物部门收集和征集流散于寺庙和民间的碑刻200多通,年代为北齐至明、清、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碑记、墓志、经幢、石造像等。其中有些价值很高的碑刻,如北齐“彭城寺碑”、唐王维的“阴阳竹碑”、宋韩魏公祠绘画记碑、清乾隆御碑、石竹碑、冯玉祥书的“王瑚木碑”等,均是碑中珍品及石刻艺术佳作,在考古和书法艺术上都具较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
中山简王刘焉墓,中山简王刘焉是东汉第三代中山王,在位36年(公元54-90年)死后葬于北庄子村北。其东南75米,东西宽20米。回廊内填充大量木炭、白灰等物。《后汉书·中山简王传》载:“……皇子始封薨者,皆赙钱三千万,布三万匹。嗣王薨赙钱千万,布万匹。是时窦太后临朝,窦宪兄弟擅权,太后及宪等系东海出也,故睦于焉而重于礼,加赙钱一亿。诏济南、东海二皆会,大为修冢蒙茔,开神道,平夷吏人冢墓以千数,作者万余人。发常山、巨鹿、涿郡柏黄杨杂木。三郡不能备,复调余州郡,工徒及送致者数千人,凡征发动六州十八郡,制度余国莫及。”这段文字具体记述了为简王大修陵墓的活动。
该墓出土陶器有壶、罐、鼎、盆、尊、灶、盘、碗等208件生活用品。铜器有铜镜、熨斗、连灯盏、铺首、铜弩机。铜兵器有矛、戟等129件,大多鎏金、嵌银。玉器有玉枕、玉带钩、玉壁、玉龟、玉豚等47件,质地纯细,光泽莹润,琢工精细,纹饰生动,是一批难得的珍贵汉玉。
在主室发现玉衣片、石衣片共5169片。玉片约占三分之二,分青玉、白玉和墨玉三种,石质均为白色。部分碎玉片穿孔中残留铜丝,是夫妻合葬墓中金缕玉衣、铜缕石衣散片。
在这座墓中发现的石刻文字极为重要。构筑墓室墙和盖顶,共用石块约4000余块,石质为青砂岩,大都凿成方形,长宽各1米左右,厚约25厘米。在这批石块中,发现有铭刻的634块,还有用墨书题字的。铭刻内容多为采石场地名及参与修筑陵墓开采石料的郡国、县邑、工匠名,如“北平石工卫山作”、“望都石章于通作”、“新市石扬文”、“梁国卢孙石”、“毋极石”等等。这批铭刻地名与《汉书·地理志》相对照,有中山国的卢奴、北平、北新城、唐、苦陉、安国、曲逆、望都、新市、毋极、安险等,有东平国的无盐、东平陆、富成、章(寿张),有鲁国的鲁、卞、汶阳、薛,河东郡的平阳,河南郡的山阳,梁国(郡)的下邑、已氏,山阳郡的单父等,其中以中山国所辖的县为最多。
这些铭刻大都是筑墓“工徒”的作品,它代表了当时民间流行的字体。其中多为隶书,说明东汉时期我国的字体已由篆书向隶书演变。这批石刻的发现,对研究我国书法的演变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特别是石刻出于“工徒”之物,尤其珍贵。1975年在中山汉墓修建了石刻馆,将其中保存较好的488块石刻嵌于廊壁,取名北庄子汉墓石刻。2001年7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