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14宣武寻游之天宁寺塔

标签:
旅游 |
分类: 北京古塔 |
虽然现在宣武属于西城了,但是几十年的历史不是一个行政命令就能轻易改变的。
2006年7月15日第一次进入天宁寺
2010年9月11日,游览天宁寺
天宁寺塔在北京市广安门外,建于辽代,明清时期作过修葺,是辽代盛行的八角密檐砖塔的典型实例。它位于辽南京析津府城内,是辽南京现存的唯一大型地面标志,也是现在北京市区内年代最早的建筑。 天宁寺相传为5世纪北魏孝文帝时创建,初名光林寺。隋仁寿二年(602)改名弘业寺,唐代改名天王寺,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改名大万安寺。元末寺毁于兵火,明永乐二年(1404)重建,宣德十年(1435)改名为天宁寺。寺至清末已不存,只余一塔。塔的建年无记载,旧传为隋代所建。中国古建筑学家梁思成根据塔的形制和雕饰考定为辽代末期作品。 塔总高57.8米,全部砖砌,实心。平面呈八角形,建在方形大平台上。塔自下而上可分为塔座、塔身、塔檐及刹三部分。 塔座最下为须弥座,座上砌出平坐和永定柱。永定柱平板枋上雕出两跳的斗,斗以上砌仿木勾阑。平坐以上砌出有三重莲瓣的莲台承托塔身。
百度:
历史沿革
据清《日下旧闻考》引旧籍考证,寺始建于5世纪北魏孝文帝时,初名光林寺。隋仁寿二年 (602)称宏业寺。唐开元改天王寺。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更名大万安禅寺。元代寺院毁于兵火,殿宇无存。明永乐时重修,宣德间改今名。天宁寺坐北朝南,现存古塔 1座,清代重建山门、弥陀殿及乾隆二十一年(1756)、四十七年(1782)两次重修天宁寺碑记等。天宁寺塔始建无明确纪年。据梁思成考证应为辽代所建,明、清两代曾进行过多次修葺,是北京现存著名的古塔之一。1988年随着北京市西厢工程的竣工,天宁寺塔被修葺一新,并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京城的一道亮丽风景。
构造
天宁寺塔是北京城区现存最古老的地上建筑。据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考证,天宁寺塔的建造年代为辽代大康九年(公元1083年)。天宁寺塔塔高57.8米, 为八角十三层檐密檐式实心砖塔。整体结构自下而上为:基座、平座、仰莲座、塔身、十三层塔檐、塔顶、宝珠、塔刹。基座呈八角形,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基座各面以短柱隔成6 个壶门形龛,内雕狮头。上层略内收,每面为5个壶门形龛,内浮雕坐佛,上下层转角处均浮雕金刚力士像。仰莲座共3 层,上承塔身,塔身四面设有半圆形券门,门两边雕有金刚力士、菩萨、云龙等,雕像造型生动、栩栩如生。十三层塔檐逐层收减,呈现出丰富有力的卷刹。整座塔造型俊美挺拔,雄伟壮丽,体现了辽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
塔为密檐式砖塔,平面呈八角形,通高 57.8 米,塔基为方形平台。底部为须弥座,在须弥座束腰部位的壸门雕有狮兽头,间柱上浮雕缠枝莲纹,转角处雕金刚力士像。须弥座上又加一道束腰,其壸门内雕刻坐佛像,间柱及转角处均雕有金刚力士像。基座上部是平座,勾栏、斗栱均仿木结构,再上施三层仰莲座承托塔身。塔身四正面辟拱门,门侧砖雕天王像。余之四面为直棂窗,窗侧砖雕菩萨像,形象生动,是辽代雕塑艺术的精品。塔檐为飞檐叠栱十三层,逐层收迭,使塔的外轮廓形成缓和弧线。每层塔檐下施仿木结构的双抄砖雕斗栱。塔顶用两层八角仰莲上托小须弥座承宝珠。天宁寺塔在整体造型和局部手法上表现了辽代密檐砖塔的建筑风格,是研究中国古代佛塔的重要实例。同时该塔又是研究辽代南京(今称北京)城址地理位置的重要依据。
该塔年久失修,再加上自然灾害,已受到严重破坏。1976年 7月唐山地震波及北京,顶部受损严重,塔刹坍塌,塔杆外露,个别砖雕也被震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