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04正定寻游之广惠寺华塔

标签:
杂谈 |
分类: 京外古塔 |
第六站广惠寺华塔
广惠寺华塔,又名多宝塔。坐落在河北正定县城内生民街路东高阜之上原来的广惠寺内。 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塔由主塔和附属小塔构成,全用砖砌。主塔底层四隅各附建一座扇六角形亭状小塔,小塔环抱主塔,高低错落,主次相依,精巧华丽,壮观秀逸。
广惠寺华塔,又称“多宝塔”,寺院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4年),但塔的建造要晚至金代,是中国砖塔中造型最为特异,装饰最为富丽的塔。据文献记载,塔于唐,金大定及明清两代多次重修,过去学者多认为这种结构的塔在唐塔中未见,应为金代重修寺庙时所建。但从整个结构和遗存来看,除了塔顶为金元重修外,1~3层虽经后代修葺,但基本构件和造型做法应该是唐代贞观初年的遗构华塔高40.5米,为三层八角形楼阁式华塔。塔的第一层平面为八角形,在四角附建六角形单层小塔,构成亭榭式的套室;塔身正面及小塔正面均开有圆形拱门,檐下是砖制的斗拱。第二层平面为正八角形,四个正面都开辟有一门,门旁设有格子假窗;另四面设直棂和格子假窗;塔身斗拱承托着塔檐。第三层塔身开始缩小,只在正面辟一方门,其余三面为假门。第三层之上即是圆锥形塔身,其上通饰佛像及各种动物形象,排列密集,错落有致,富于变幻。再上为八角形檐顶和塔刹,塔刹已残破不堪。在明、清两代,广惠寺的香火极为兴盛,乾隆皇帝曾多次到寺拈香礼佛,临塔观景,并钦题额匾,曰“妙光演教”。今天只有华塔耸立,但寺院早已不存。(国家文物局)
主塔为砖雕砌的仿木构建筑,平面呈八角形, 4层楼阁式,残高33米。 1层北壁开门,正中有条石踏垛登至2层南门。檐下设斗,2层外为副阶周匝(平座),每面三开间,表现形式是当心间为方门,次间为正方格或六棱格方棂窗,下有地,圆形柱础,窗刻出障水版及柱心柱。檐柱承双杪五铺作斗以托椽飞屋面。塔心室顶部为十字形覆斗藻井。3层不设副阶,由2层屋顶承托大瓣仰莲八方形平座,塔身骤小。八面八根角柱,用地及圆形柱础,正面以青石砌方门,余者皆设假门和斜方格棂条坎窗。
1949年以后对塔下部残损处进行修补支护,周围砌围墙。清乾隆帝曾先后两次来此拈香礼佛,临塔观景,并乘兴挥毫,题额作诗。广惠寺因固有华塔又称华塔寺。据光绪元年《正定县志》载,该寺建于康德宗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明代中期曾予以修葺。清代后期,寺院废毁,唯塔尚存。根据塔的结构形式和第一层内壁上正隆六年(l161年)墨迹推断,该塔应为辽金时代遗物。广惠寺华塔因其上半部装饰巨大的彩色壁塑,造型古朴而雄奇,华丽而生动,不仅是我国华塔中最优美的代表,也是我国砖塔中造型最为奇异、装饰最为华丽的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华塔是我国绝无仅有的稀世珍宝。
广惠寺始建于唐贞元年间(公元785—804),是正定八大古寺之一。因为寺内建筑仅遗存一座华塔,所以又称“华塔寺”。华塔始建于唐,后塔毁,现存为金代遗物,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从造型上来说,它属于花塔类型,重要特征就是在塔身上半部分装饰有各种繁复的花饰,看上去
好像巨大的花束。这种塔形成于宋辽金时期,元朝后几乎绝迹,国内现存华塔总数也不过十几座,正定华塔是现存为数不多的华塔中造型最奇特、装饰最华美的一座。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塔为八角楼阁式花塔,塔身由两部分组成。主塔为四层,耸立正中,塔高约40.5米,底层四隅各建一六角形亭状小塔,将主塔一至二层环抱,高低错落,主次偎依。这个造型又有金刚宝座塔的意味,给人感觉整个塔造型富于变化。主塔身最上部是整座塔的精华所在,花束型塔身占了大约整体的1/3左右,其上按八面八角垂直线刻塑出狮、象、佛、菩萨、兽头、大天王力士等形象,各种刻塑参差错落、变化有致。如今华塔伫立在正定古城古色古香的历史文化街区,掩映在参差错落的民居中,婀娜多姿,亭亭玉立,沧桑之至而又华美至极,宛若一首立体诗歌,诠释着亘古岁月的从容和精致,又抒写着历史文化街区今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