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22清东陵寻游之昭西陵

标签:
杂谈 |
分类: 陵墓建筑 |
小的时候就和父亲去过清东陵,只记得地址了,遵化马兰峪。
2008年11月22日和老婆坐朋友车游览了清东陵。最先到达的昭西陵,而真正游览确是在最后。
孝庄皇太后的陵墓,令人尊敬的女人。
仔细看,能够看到下面石头中间有蜥蜴在口吐祥云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庄文皇后病逝,遗命将其葬在孝陵附近。按清朝早期葬制,皇后无论死于皇帝前后,都要与皇帝合葬,同陵同穴。可孝庄在其生前曾嘱咐康熙帝道: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康熙帝向来对祖母非常孝顺,故在孝庄归天后,没有将其入昭陵,只是在东陵边修建暂安奉殿。院内有享殿和暂安奉殿各一座,未建地宫。享殿为庑殿顶,因孝庄生前对所住紫禁城内慈宁宫东侧的一座小殿十分喜爱,所以康熙命人拆掉,移到陵区重建成享殿。享殿旁有东西配殿,院门为三座门。孝庄的棺椁被葬在暂安奉殿的宝座上,以土掩埋后永闭殿门。康熙二十七年至六十一年,玄烨前往遵化祭谒暂安奉殿、孝陵共二十六次,平均每年0.74次,而且大都集中在冬季。他有意将谒陵安排在地冻冰封、难于行进的日子,是为了要在临近当年祖母与他诀别的时刻,去拜谒、慰藉祖母。终康熙一朝,未能解决孝庄文皇后的陵寝问题。
雍正三年(1725年,皇太级与孝庄成亲100周年),世宗以孝庄文皇后暂安以来国家昌盛,圣祖在位历数绵长、子孙蕃衍为由,认为此地颇吉,故将暂安奉殿改为昭西陵。雍正三年初二月初三日动工,同年十二月初十日将孝庄文皇后葬入地宫。因地势原因,未建马沟槽和桥梁涵洞。
现如今,昭西陵绝大部分都已毁,从基址上看,最南端是下马碑,神道碑亭,仅存残碑,这都是超越皇后陵等级的建筑。碑亭东侧为神厨库,仅存围墙。东西朝房各五间。
隆恩门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黄琉璃瓦,有燎炉两座。隆恩门内为一道围墙,开三座琉璃门与内院相通。在清朝帝(后)陵建筑中,三座门是隆恩殿后的后寝园门。昭西陵的三座门建在隆恩殿前,与诸陵不同是有其原因的。昭西陵隆恩殿在康熙二十七年到雍正三年是作为宝城用的。在三座门内院设燎炉两座,东西配殿各五间,只存柱础。正面隆恩殿为重檐庑殿顶,关内清代帝(后)陵仅此一例。月台上铜炉、鹤、鹿各一对。殿内暖阁三间。殿内后部有一石基座,高约0.3米,宽约2.0米。不知何用。大殿东西两侧有卡子墙,各开一道小门与后院相通。石五供比较低矮,方城下月台前比较陡峭,明楼六十年代被修缮,内立碑一统,满蒙汉三文曰“孝庄文皇后之陵”。宝顶为圆形。昭西陵四周地势平坦开阔,没有其他帝后的后帐和东西砂山环绕,显得有些空旷和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