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古迹寻游
古迹寻游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0,124
  • 关注人气:1,30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20129昌平寻游之海子村九圣庙

(2012-02-05 16:17:17)
标签:

杂谈

分类: 宗教建筑

海子村九圣庙,昌平区文保。九圣庙以龙王为尊,主奉行雨的龙王爷。同时奉祀着主管山林土地的山神爷和土地爷、掌管火种的火神爷、保护林木及五谷免遭病虫害的虫王爷、负责用中草药治病的药王爷、管理六畜平安的牛王爷、马王爷,还有主管人间生死轮回的五道神等。20120129昌平寻游之海子村九圣庙

20120129昌平寻游之海子村九圣庙

20120129昌平寻游之海子村九圣庙

20120129昌平寻游之海子村九圣庙
此张全景照片摘自网上http://www.oldbeijing.org/dispbbs_12_29349_15_pre.html当时喝了酒,晕晕乎乎的,居然忘了照全景照片。

20120129昌平寻游之海子村九圣庙
九圣庙没有开放,戏楼自然开放。
20120129昌平寻游之海子村九圣庙

20120129昌平寻游之海子村九圣庙

20120129昌平寻游之海子村九圣庙

20120129昌平寻游之海子村九圣庙
      摘自网上:                      为满公禅师所建:九圣庙及古戏楼

李富厚

W020080527397364005358.jpg

 

九圣庙正殿

 

    北京郊区的很多村庄,在早年间都或多或少地建有寺庙观庵,有些村庄的庙前还有戏楼,可惜多毁于兵燹或自然灾害。但昌平区的海子(又称海字)村至今仍保存着九圣庙和戏楼(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可谓是凤毛麟角了。海子村是一个东西向的狭长村落,在昌平城区东北40多里的深山里。“海子”在方言里指湖泊,传说古时候的海子村曾遍布泉眼。两处古迹地处偏僻之壤,不禁使人感慨她“藏在深闺人不识”!
    悠悠九圣庙

    海子村西南3里远,有著名的燕平八景之银山铁壁,只隔两道小山梁。辽寿昌年间(1095—1101年),满公禅师在银山脚下创建了宝岩寺。传说海子村的九圣庙为满公禅师所建。从九圣庙的朝向看,与银山的塔林同为辽金时期所建,其根据有二。一是海子村民居的正房普遍为坐北朝南,而九圣庙在村东北的民居旁,却惟独坐西朝东。有资料说,契丹人崇拜太阳升起的东方,故他们所建的房屋庙宇均坐西朝东。而汉民族向来尊北为正位,以南为下位,故房屋庙宇朝向多坐北朝南。二是昌平一带曾属古幽州,在辽国(契丹)的统治区域内,所建庙观自然受其影响而坐西朝东。九圣庙的历史怎样悠久,重修了几次,是否改变了样式?已无碑刻可查考。村中一位75岁的刘老太太回忆道:“听我妈说,在她小时候(推算应在1910年前后),曾见过重修大庙。建国初期,庙里的泥胎神像被扳倒,改建成了小学校,我就是在这庙里上的学。”2004年,昌平区文物所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再次重修了九圣庙。

    九圣庙,又称九圣祠,占地面积约72平方丈。九圣庙的建筑呈三合院布局,由山门、正殿和南北各三间配殿组成。山门外垒砌着九级石阶,门楼为硬山顶,上覆阴阳瓦,外侧的砖质仿木椽头上有“风调雨顺”四字,里侧的椽头上有“九盛龙恩”四字。九圣庙的正殿为硬山单檐大屋顶作法,房脊有吻兽,上覆蓝色阴阳瓦。正殿的明柱和古朴的门窗均为红色,梁桁枋均雕花彩绘披金洒银。正殿的结构样式是“明三暗九”,即面阔三间,进深六间,实际上为九间房。正殿的前三间为廊;中三间宽大,原来有龙王等三尊神像,后拆毁;现仅存内山墙上部的壁画,稍显模糊;后三间窄小,“九圣祠”牌匾临时立在墙根,要等彩色塑像完成后再悬挂上去。正殿原来有耳房,供僧人居住,现只能看到痕迹。南北配殿里原来有壁画,建国初期作小学校时已经被泥糊上。院内靠北侧有虬枝般的柏树一棵,曾挂过一口200多斤的铸铁大钟。悠扬的钟声可传到东北方向15里地的九渡河村。村里人说,大钟现在昌平区文物管理所保存着。

    古时候,寺庙与百姓的农耕、生活息息相关。在一些大村庄里,人们为了攘灾避祸,祈求福祉,通常建有关帝庙、龙王庙、菩萨庙、土地庙、三圣庙等。海子村平坦的地方小,人又少,分别为神修建庙宇费用高。人们就把生活中须臾不可缺少的神灵,共同奉祀在九圣庙。古人信奉神灵,尊称神为“爷”。俗话里“关老爷庙里无大小”,指的是几代人同时尊称关老爷,分不清大小辈儿。九圣庙以龙王为尊,主奉行雨的龙王爷。同时奉祀着主管山林土地的山神爷和土地爷、掌管火种的火神爷、保护林木及五谷免遭病虫害的虫王爷、负责用中草药治病的药王爷、管理六畜平安的牛王爷、马王爷,还有主管人间生死轮回的五道神等。九圣同心协力,保佑着百姓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颇像现在的“全程办事代理大厅”的联合办公、各负其责。

    在九圣庙几度荒废的年间里,惟有“报庙”祈神活动没有中断,只是改在九圣庙的院外进行。谁家里有人故去,亲属恐怕其灵魂四处游荡成为孤魂野鬼,就要手捏黄纸钱,贴着庙外南侧的坝墙上下左右移动,嘴里不停地问:“××(称呼),在这儿吗?”一旦黄纸钱贴在某处不动时,报庙人如释重负,赶紧说:“可找着啦,在这哪!”于是,亲属就选定在这个地方给死者“送路”了。

 

 
    巍巍古戏楼

    古人尊敬神,崇拜神,认为神可以保佑人的一切。感谢神的具体做法就是敞开庙门,演戏请神看。九圣庙坐西朝东,戏楼须面向庙门,自然是坐东朝西。戏楼也称之为戏台。海子村戏楼由楼宇和戏台(前台)组成,是专门用来演戏的永久性建筑。而有些村庄的戏台没有楼宇,演戏时再搭建临时戏棚。

九圣庙前的戏楼虽然没有皇亲国戚家的戏楼气派,但比一般村庄的戏楼都要高大,高约3丈,长3丈4尺,宽2丈8尺。戏楼屋顶为一殿一卷棚的双廊式,上覆蓝色阴阳瓦,房脊有吻兽。梁桁枋上有雕花彩绘,柱与门窗均为红色。戏楼的前台三面敞开,戏台口和两侧台沿儿由条石垒砌,上沿儿距地面高约5尺。戏台口的明柱、角柱与后台的山墙之间,有1尺多高的红色木护栏围绕。戏楼的结构布局同雕梁画栋的九圣庙一样,也是明三暗九样式。用于演出的前三间(前台)宽大,中、后三间窄小。前台后台之间有红色的窗板隔开,左右设上下场门。后台是演员化妆、候场和存放道具的场所。旧时,戏台外侧曾有石阶通到台上,供演员上下,现只见痕迹。如今每逢有演出时,戏台侧旁要搭起五六尺宽的临时台,设置文武场(乐池),再用席或苫布围起。台口要挂两层幕布;后台挂一层幕布,提词人在幕后给演员提词;上下场门挂门帘。

    村里人谁也说不清,戏楼到底始建于什么朝代,当初是什么模样?只是世代传说大概建于辽代,后人多有修葺。我的同事就是海子村人,年少时曾经见过“民国三十五年重修”字样。昌平区文物所的人说,戏楼于2004年再次重修,具有明显的清代建筑风格。

    早年间,戏楼上曾经演出过什么戏剧已经无法考证。解放初期,京郊北部山区的广大村庄,经济发展缓慢。那时没有收音机和电视,一年也难得看上几场电影。好在海子村有自己的评剧团,可以自娱自乐。戏,从正月初一或初二开台,一直演到初五刹台,正月十五再加演一天,满足了村民们对戏剧的渴望。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马泰先生演出过《向阳商店》;昌平县评剧团演出过《会计姑娘》、《南海长城》、《两块六》、《箭杆河边》、《夺印》;海子村评剧团演出过《梁山伯与祝英台》、《茶瓶记》、《马寡妇开店》、《小二黑结婚》……

    戏楼前的空场很大,可容下近千人。多少年来,这里是全村人集中活动的场所。早年间演传统戏,巍巍的古戏楼曾经给多少代人带来欢乐;建国后,她焕发青春,上演电影和现代戏剧,又曾使多少人接受新思想,感受着祖国建设日新月异的喜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