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01蓟县寻游之独乐寺

标签:
杂谈 |
分类: 宗教建筑 |
独乐寺坐落在蓟县城内,是中国首批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享誉中外的千年古刹。独乐寺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十年(公元636年),辽代统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明万厉、清顺治、乾隆、光绪年间维修,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增砌照壁,增设观音阁重檐上下各四根擎檐柱,并建寺东行宫。独乐寺占地总面积1.6万平方米,山门面阔三间,进深四间,上下为两层,中间设平座暗层,通高23米,是国内最古老的高层木结构楼阁式建筑。
山门南面檐下正中,悬有“独乐寺”扁额,相传是明代严嵩手笔。

山门是入寺的主要通道,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中间做穿堂,前两稍间是两尊辽代彩色泥塑金刚力士像,后两稍间是清代绘制的“四大天王”彩色壁画。








阁上的匾额“观音之阁”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李白在52岁北游幽州时所题写的




山门殿

独乐寺山门的屋顶五条脊,四面坡。典型的庑殿顶建筑,规格很高。在观音阁上俯瞰山门和远处的白塔。独乐寺塔,又名观音寺白塔、渔阳郡塔,位于蓟县城内西南隅,独乐寺南300米。 白塔与独乐寺,是古蓟城的瑰宝,它们两者在布局上不仅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也是千余年前蓟县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标志。1932年,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等人来蓟县考察时,除对独乐寺进行详细勘测外,对白搭也进行了考察,以先生慧眼,观察出独乐寺、白塔和蓟洲古城的关系,借十一面观音之眼,看出寺、塔、城的规划设计构思,作了高度的评价。他在《蓟县观音寺白塔记》一文中说:“登独乐寺观音阁上层,则见十一面观音,永久微笑,慧眼慈祥,向前凝视,若深赏蓟城之风景幽美者。游人随菩萨目光之所之,则南方里许,巍然耸起,高冠全程,千年来作菩萨目光直焦点者,观音寺塔也。塔之位置,以目测之,似正在独乐寺之南北中线上,自阁远望,则不偏不倚,适当菩萨之前,故其建造,必因寺而定,可谓独乐寺平面配置中之一部分;广义言之,亦可谓为蓟城千年前城市设计之一著,盖今所谓‘平面大计划’者也。”
关于塔的创建年代,史书上没有确切记载。根据历史文献和现有碑记所记载,在辽清宁、明嘉靖、隆庆、万历和清代乾隆年间都进行过较大规模的维修。乾隆六十年(1795年)维修,得到了乾隆皇帝的重视,特由“直隶总督梁公肯堂奉旨重修白塔”,并立了“奉旨重修观音宝塔”石碑,另一块明朝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维修白塔的石碑,也保存在塔下,两碑之间,还有辽乾统九年(1109年),独乐寺沙门立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经幢,在塔室门洞东侧墙上,还保存一块明代嘉靖年间“重修渔阳郡塔记”石碑,它们共同诉说着古塔的风云岁月,历史沧桑。
这是花10元钱到楼上照的。
俯瞰韦陀亭
东面的行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