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服务N.0到(N+1).0发展模式的终结
最近和圈内朋友们讨论WEB2.0的东西多了起来。其实我开始对WEB2.0这样的说法是很不屑的,现在是没办法,总需要一个符号去表达概念。WEB2.0作为一个符号,确实从营销的角度讲,很好的一个提法,让一些模糊的概念有了充分的炒作空间。最近密集思考,讨论WEB2.0,特别是具体实践的诸多可能性探讨,发现几点零的提法是非常反2.0的。
几点0好像应该是软件版本的通常的叫法,第一版叫1.0,然后升级了就叫2.0,再升级就叫3.0。我还记得当时的DOS3.3,WINDOWS3.1什么的。好像其他行业的产品很少这么叫的,电视、汽车业都不断升级但是都没有这么叫的。现在软件好像这么叫的也少了,WINDOWS至少现在都XP或者2003 这样的,微软这么叫了后,很多其他软件公司的产品好像用几点几这样的叫法的好像少多了,金山好像是学得最快的最像的。
其实,几点几的叫法不光是一种叫法,实际上和推出产品的模式是紧密相关的。套装软件的盈利模式就是这样,老用户需要付费升级,新用户像买一个电视一样买了一个实体的盒子,然后把实际上是一串数字的东西运行起来用。IT行业好像一直以来都习惯于如此,到了互联网时代依然是这样,虽然嘴上大家都说是在提供服务,可是就是因为这个几点几,服务的升级都是在爬楼梯一样,你再想要,不到可以(N+1).0的时候,你绝对享受不到。
我开始以为是开发管理的需要,服务的背后也是要开发的,你总得有个版本控制,然后有明确的目标,然后有相应的开发周期,然后内部测试,外部测试等差不多了,就发布。然后就是这种(N+1).0的方式。大家都是这么做的,好像一直就习惯这样了。以至于最近研究了那么多所谓WEB2.0,才恍然觉得几点0的模式真的该扔掉了。
O'Reilly总裁提姆-奥莱理的文章点醒了我。他提到的,“软件发布周期的终结”、“运营变成核心竞争力”,“轻量级的开发原则”,“用户参与开发”,“永远的BETA”,“装配中的创新”等概念,真是非常受用,很久没有呼吸到这么清新的空气了。很多困惑我很久的问题都豁然得到了答案。所以WEB2.0(喔!我还得用这个概念)与其说是1.0的升级,不如说是方法论的创新。提供互联网服务的人无论运营什么样标签的服务,1.0或者所谓2.0 的,看你能不能用创新的方法论,或者竞争优势。
所以,谈论什么WEB2.0的盈利模式变得没有意义了,因为如果你提供的服务形式是所谓2.0的,但是,不能创造出有价值的竞争力,显得是多么的脆弱。就事论事的讨论形式上的创新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如果加上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这些伪科学一样的东西更加让人糊涂之后,才突然认识到为什么那么多2.0 的服务缺少有冲击力的发展动力,因为太形式化了。形式可以给圈子中的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很多对IT江湖根本没有兴趣的圈外人根本不尿。
当然,这是我个人一个激进的想法,但是我确实更愿意把WEB2.0当作提供互联网服务时,因为提供更好服务的需要,在方法论上进行了创新。这就是我一直提到的所谓“WEB2.0的思维”。实际上GOOGLE按照这样的说法,绝对是2.0 的公司,因为GOOGLE对互联网服务的时候,很多都不是最早做的,但是因为他采用的方法很多是绝对创新的,因此取得了超级成功,这么说来,2.0的思维方式实际上还是老话:服务来自创新。
可惜因为WEB2.0的兴起的时候,恰恰是IT业界所谓冬天,一些IT文字工作者总需要找些亮点的新东西,所以,开始的WEB2.0的实践往往都是形式上的东西多一些。其他IT人都在忙着自保,哪还有什么动力创新。最近因为接触都是IT圈中实际的操作者,所以在探讨WEB2.0到底有什么价值的时候,摇头的居多,但是一提到很多方法论上的创新,都眼前一亮。因为,具体做事的人,这些创新的方法论指导具体的工作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具体的案例开始多了起来。比如说做一个网站,到底该怎么做?这个题目好像又大了些。我们举一个电子商务的例子,也是我们IT沙龙讨论过的,现在把要点写在这里。比如诚信问题,我发现淘宝上有一类商户是非常好的,他们都有一个独立的BBS网站,把产品展示,售前咨询,售后服务,报价等都通过BBS展示出来。这个网站做起来非常简单,维护成本很低,但是一旦用户有参与,诚信问题比淘宝打分要好很多,因为用户参与的痕迹很难伪造。还有产品评论,用户参与程度非常高,比很多电子商务网站的评论功能好太多了。这个例子说明很多很深刻的东西。
形式上,这样的做法很1.0 ,但是我们发现他符合很多2.0的原则。他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淘宝在这里的价值最后变成了一个推广平台,利用淘宝宣传。诚信和交易通过一个社区,用户互助的透明的形式开展,这个和网下传统的方式非常类似,用户通过参与而改变被动接受信息的模式,任何信息,用户和商家制造的微内容都产生了实际价值,不能视为信息垃圾,一句即兴的调侃帖子可能是这个网站诚信的具体表现。在线软件功能目的单纯,用户体验很好,比很多电子商务站花哨的功能实用的多。这些可能是来源于实践。可怕的在后面,如果我们套用O'Reilly总裁提姆-奥莱理的文章对网站服务提供的理解,如果一个电子商务站能够聚合这些和BLOG一样的小商户,功能的提供都在客户潜移默化和深度参与的情况下提供。那真的不得了,CRAIGSLIST不就是这样走过来并成功的么。过去死板的软件发布的方式,往往让用户觉得厌恶,而你把宝都压在找一个好的UI设计师,不如开始就以一个BBS开始,然后让服务自然的进化,前提是你的开发组织要2.0的方式。
这个例子就是让人耳目一新的东西。反思很多我们自己日常工作中的做法,或者看到很多创新的网站,为了提供差异化服务,花那么多时间精力做了那么多东西复杂功能,都和垃圾一样,令人感慨!甚至很多做2.0的公司,为了宣示2.0的特征,做了那么多复杂的功能,客户却不认可,很悲哀。所以,我需要在这里喊一个极左的口号:别去想什么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更不要去想WEB2.0的商业模式,立刻注册一个域名,然后上一个最简单的BLOG或者BBS,然后开始做生意,然后不断改进,改进到一个2年后你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网站,模式盈利都有了。自古以来,生意的原则永远都没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