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讨论:有了论坛、博客,为何还要沙龙?

(2005-11-16 17:04:56)
主题:理论上,饭馆和夜总会都是社会软件工具
 
互联网刚兴起的时候,很多理论家担心人们沉迷于网络而变得闭塞。10年后,这样的预言不攻自破,网络不仅不会妨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反而会增加这样的机会和效率。其实,BBS,IM这些都是所谓的社会软件。当人们发现这样的规律后,就在想,能不能够通过更专门的软件促进人们的交往沟通呢,这就是所谓专门的社会软件或者社会网络。在研究SNS的试验中,人们发现,纯粹的网络交往并不能快速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从而使得一些SNS设想不能变成容易的事情,比如只是简单通过六度空间在1秒钟认识世界上所有的人。大家都泡过坛子,看看一般都是怎么回事吧,开始,大家到一个坛子上,然后聊得很开心或者打架,然后使大家成为朋友或者敌人的往往是网络之外的事情,如聚会/腐败,一块做事等。所以,忽略网络之外的沟通手段,是不可以使得人们的交往变得更容易。实际上,线上线下的互动方式,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交往。借用我玩业余无线电的方式,大家在电波上通连,但是真正让大家成为朋友的是一种我们叫做“EYE BALL”的方式,就是眼球通连,意思就是大家见面聊天。所以,无论BLOG多么适合人们彼此了解,但是如果没有线下的交往,是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性的。美食,酒精,KTV,MM这些线下的润滑剂,实际上还是充当着人们社会交往的软件角色。
 
主题:有了论坛、博客,为何还要沙龙?
 
这个题目早就想到过,但断断续续,期间虽然在泡论坛、写博客,但很少参与沙龙。上周六新浪it论坛沙龙是本人近来难得参与的一次,但席间也是听多言少。

沙龙近来遍地开花。下午,一哥们在msn给了一个it99写的沙龙总结,并称“这种形式很不错”。很多业内人都认识到,除了互联网本身,网络外的沟通也越来越显得重要。今天看到醒客也在blog上总结了,遂有心落笔记下点思路。

1,论坛发展至今,已出现行业细分、区域化等特征,前者如CSDN、流媒体、SP等论坛,都郁于IT某一个行业,最近突然热起来的Techweb,也是明确定位于网络编辑从而凝聚了一定人气。后者,则是地方论坛的兴起,像广州、上海、北京等,原先主流论坛的人气正在被逐渐瓜分。

2,与2000年的第一次泡沫期做对比,这一次从创业者、投资者,到从业者都显得相当冷静和理性。尤其是今年以来的盛大新浪收购案、百度上市、雅巴合并等事件,都没有激起很大的连锁反应,而仅限于事件本身。

3,在此背景下,创业再次成为一股热流。但与2000年左右相比,这次创业者没有过于热衷在网上进行炒作(除了web2.0这个概念外),大多数仍在实实在在探索和做事,势头远不之前。即使有影响力,也仅仅限于局部。

4,整个IT行业趋于冷静,导致论坛等激发辩论和交流的场所也随之冷下来。至于博客,目前已处于向行业外扩散,影响的并不仅仅是IT业。方兴东作为博客的鼓吹者之一,其影响力也仅限于IT圈。新浪这次做博客,则是这种扩散的开始。博客的技术已趋于稳定,但赢利模式咱不明朗,因此,博客热对IT行业的影响已仅于此。

5,新浪博客热起来,会对像Donews、博客网等先前的BSP们产生一定影响。毕竟,新浪的平台和媒体效应,会吸引相当一部分人的注意力,导致其它BSP的用户下降,从而冲击博客之前体现出来的小众化等特征。

6,Web2.0时代(暂时用这个词来代替目前互联网行业现状),一方面,用户有了更多、更快捷的方式参与到对各类事件的评论、解说和传播中来,另一方面,由于参与形式的多样性,导致了用户参与的分散性,无法就集中某些个话题,在某些众人都认定的场所进行(譬如,2001年6月新浪王志东事件,大多数人都是在新浪IT论坛进行讨论和交流,但现在已不可能如此集中)。

7,另外一个现象,越来越多的IT业内“操盘手”,由于时间、身份、涉及自身利益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已不可能长时间在论坛、博客等在线进行交流(论坛有很好的交流和讨论的条件,博客的讨论功能已被严重削弱,更趋于单向传播)。网络传播阵地已被记者、网编、写手、自由撰稿人等“二度传播者”们占领。

8,这么一来,线下活动——沙龙就应云兴起了。由于能很好弥补论坛、博客等在线交流形式,沙龙近来在IT业内十分流行。

(待续)

越王勾践的blog链接:
链接:http://blog.sina.com.cn/m/goujian
 
主题:打到勾践,这家伙太不厚道了
 
自己是新浪的,当初我发文还来句“怀疑是新浪的”,IT江湖啊。
 
主题:打倒了,还会起来
 
主题:观点正切,但结论似乎不太准确
 
5,新浪博客热起来,会对像Donews、博客网等先前的BSP们产生一定影响。毕竟,新浪的平台和媒体效应,会吸引相当一部分人的注意力,导致其它BSP的用户下降,从而冲击博客之前体现出来的小众化等特征。

以IM为例,许多人会同时拥有若干个QQ号码一样,或者说同时拥有QQ和MSN甚至UC、泡泡等N多个IM工具,同理,很多人会同时在N个BSP建立博客,对这种格局的变迁也保持一种观望态度,比方醒客先生就同时在Sina和Bokee等建立博客,有的是主站,有的是备份。所以个人认为:“吸引”或分散注意力没错,“下降”却未必。受其他IM冲击后,腾讯QQ的市场占有率为76.4%,并未下降多少——当然我不清楚IM与BLOG之间用户体验的差异。

还有,就像许多泡坛子的人登陆Sina临屏写了篇帖子后,并不介意Ctrl+V再发一次Donews或Techweb或其他坛子。

新手发帖,请指正。
 
主题:维护blog的成本比贴bbs帖子要大的多
 
何况,blog是很个性化的东西。

当然,为了传播自己的想法观点,在各处都建blog,如沈阳、付亮者,也并不少见。
 
主题:理论上,饭馆和夜总会都是社会软件工具
 
互联网刚兴起的时候,很多理论家担心人们沉迷于网络而变得闭塞。10年后,这样的预言不攻自破,网络不仅不会妨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反而会增加这样的机会和效率。其实,BBS,IM这些都是所谓的社会软件。当人们发现这样的规律后,就在想,能不能够通过更专门的软件促进人们的交往沟通呢,这就是所谓专门的社会软件或者社会网络。在研究SNS的试验中,人们发现,纯粹的网络交往并不能快速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从而使得一些SNS设想不能变成容易的事情,比如只是简单通过六度空间在1秒钟认识世界上所有的人。大家都泡过坛子,看看一般都是怎么回事吧,开始,大家到一个坛子上,然后聊得很开心或者打架,然后使大家成为朋友或者敌人的往往是网络之外的事情,如聚会/腐败,一块做事等。所以,忽略网络之外的沟通手段,是不可以使得人们的交往变得更容易。实际上,线上线下的互动方式,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交往。借用我玩业余无线电的方式,大家在电波上通连,但是真正让大家成为朋友的是一种我们叫做“EYE BALL”的方式,就是眼球通连,意思就是大家见面聊天。所以,无论BLOG多么适合人们彼此了解,但是如果没有线下的交往,是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性的。美食,酒精,KTV,MM这些线下的润滑剂,实际上还是充当着人们社会交往的软件角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