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花果园的第一篇读书笔记《真有意思》
(2011-07-06 11:20:16)
标签:
杂谈 |
无聊,翻出来了两年前的一篇读书笔记,硬着头皮写的,而且写完要手抄,无意翻出来了,觉得那时候还真有意思,所以贴上来,纪念一下。
没大事儿,就是看书,记得打小我就不怎么爱正经看书,能完整看下来的也不多,大概只有些金庸的武侠小说,后来大学毕业要糊口,第一份工作无聊至极,随手就抓了本桌上放的书籍看了起来,看后就让我寝食难安,这本书是杨仕老先生写的《风雪定陵》,因为这个缘故,我迷上了明史,后来干脆就辞了工作继续学业,不仅能看书还能顺便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我的梦想不是看书,是做主持人,但是我依然对明史很感兴趣,就在学校的地摊上花了5块钱买了本盗版的《袁崇焕传》,是阎崇年老先生写的,看了一年,楞才看完,后来听说老闫被人打了,我觉得该,这老哥写的明史味如嚼蜡……
再后来我认识了“当年明月”,这个老哥我太待见(待见:北方话,喜欢的意思)了,因为这哥们儿写的明史简直是颠覆了传统学者思路,用最平民的语言让我们更加透彻的了解这段历史,给我在做节目中也启发了不少。
再后来,因为要过普测,所以我是通读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再读后面60篇文章的时候,都是节选文学大家的篇章,实属不错,所以也就通读了些贾平凹、矛盾、老舍、周树人、朱自清、夏衍,沈从文甚至张爱玲等等文人墨客的书籍。
因为是第一次写读书笔记,以上算是我对自己读书的一个回顾吧。
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我更喜欢从网络,电视,电台,报纸,或者周刊上来汲取自己真正需要的内容……
可看了看作者的名字,封新城,觉得这个哥们儿的名字有点意思,有点凌波微步的感觉,可再这么仔细一看,这老哥来头不小,是《新周刊》的总编,封新城大家不熟,可《新周刊》熟悉呀,“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创办于1996年8月18日,十二年猛进,已成为中国社会变迁最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
那就看看呗,看看封新城都谈点啥。
第一位就是于丹,不想过多评论,她对于论语心得以及她的知识涵养这没得说,要有的说,我早上百家讲坛了,也上不了《法制第一线》,只是本篇的内容和北京电视台某期的《国际双行线》所谈内容相差无几,于丹说自己的家庭,说对于自己孩子的感受这无可厚非,因为火了,就得攒吧点儿自己的私事儿说说,反正有的是听众,我只是想简单说说她对于不同年代人的看法,她说”80年代是一个符号,是一种情怀,80年代是一个很奢侈的年代……”种种,其实平时不太去在乎这种炒得沸沸扬扬的70、80再或者90年代如何如何,可这个放在一个大学者身上的以点概面套辞,有点别扭。
每个人生活的背景都有所不同,生活环境更是不同,不说中国,就是北京的地儿都大了去了,仅凭和自己学生的交流,仅凭对自己女儿的感受,就下定论,不妥。
就简单说说我身边的80年代生人,我们是衣食无忧,但是我们在北京住过被子都潮湿的长毛的地下室,我们为了一个配音的机会从北京最南跑到最北,报酬50块,来回车钱35块,记忆深刻……
至少我们这个群体还没有学会享乐,更谈不上奢侈,直到现在,我们还在努力,任何事情不能以点概面。
这种访谈太多了,反而没有时间虔心做学术了,个人认为,媒体、给于丹一个机会,于丹、给自己一个机会,虔心做学术吧!
再谈谈陈鲁豫,是我们大师姐了,可惜不是一个专业的,但她专业的确不错。书名一开始,给鲁豫这里定了一个很高的评价,“天生一个访谈家”,我却有点愕然,可能鲁豫自己在学英语专业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后来做了一个主持人吧,也许只能说自身的努力,和较高的资质。
看到鲁豫的时候很来兴趣,因为时常都是她在访问别人,这会别人要访问她了,可看后却很失望,如果说把这次谈话叫做“业务交流”,我觉得更为合适,我觉得很适合我们台的《倾听女人心》的主持人郑鑫阳来看看,尤其是他们编导团队,收获一定不小。
引用封新城的一句话“当时我写了一个随笔,叫《访问心灵》。每次看你的节目,我都会想到这个随笔标题,我觉得这是采访的最好结果”我觉得鲁豫的回答的很契合,她说“我认为不可能访问全部的心灵”,的确是这样,封新城连鲁豫心灵的皮毛都没有接触,所以我个人觉得这个访问很失败。
到是鲁豫谈到的节目流程印象极为深刻,她们的团队首先很尊重主持人,因为鲁豫说“她有最后的发言权”,她们有互相说服的过程,在录制节目之前,她们会有探讨文案的过程,主持人可以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
这样的节目一定好看,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只有沟通交流,才能有满意的作品。而本人在07年录制《舞味人生》这个访谈节目的时候,编导基本上是一刀切,主持人没有任何发言权,必须按照编导的原稿来录制,首先这样的节目太过于死板,其次编导完全按照自己的状态来撰稿(比如编导的年龄,编导自己的语言习惯等),不依照主持人的风格,不考虑主持人的年龄等等因素,这样出来的效果很别扭,比如,采访一位年龄近70岁的老艺术家,最后的结束语,要说一句“她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家,她、还是一个女人”,试问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对着这样的一位老艺术家说“她、还是一个女人”合适么?还有对节目的定位,试问15分钟的节目究竟能挖掘出嘉宾多少人生的故事,这样的节目,倒不如谈笑风生,轻松问答,为什么非要做的苦大仇深呢?
关键的问题在于沟通,要相互适应,如果都以自我为中心,任何节目都很平淡。
对于鲁豫的一个观点,不是很赞同,鲁豫说“爱抢话的主持人其实是不自信的主持人”,刚好前两天就看了鲁豫有约的台湾行,她的采访对象正是台湾综艺天王吴宗宪,吴宗宪超级爱抢话,包括在鲁豫的访谈中也抢,我没觉得他没有自信,反倒觉得他超级有自信,我有时候也爱抢,也没有觉得自己没自信,关键是看你在那抢,有没抢到点子上。
她说的倾听是很重要的事情,这个我完全赞同,但是倾听和自信没有关系,自信和抢话更没有关系,如此而已……
注意到封新城和鲁豫都用了一个词“拧巴”,“拧巴”这个词用的最多的是刘震云。
再谈谈洪晃,用北京话来形容她,我觉得她是一个很牛掰的女人,这个用词有点不是很妥当,但的确如此。
洪晃是著名文人章士钊的外孙女、著名外交家乔冠华的继女、著名作家章含之的女儿、著名导演陈凯歌的前妻。前面的什么孙女,女儿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曾经和陈凯歌睡过,所以更多的人知道她了。
更多的,我觉得洪晃是个文学愤青,文学痞子,一说话果真语出惊人“傻B才过情人节”。
其实像王朔,崔健这类代表的,都是和洪晃一路的货,话虽糙了点,但是理不糙,很喜欢她们的这种文化氛围,可不明白郑沛芳居然能和洪晃聊到一块儿去,多聊总是有好处的,聊着聊着,话题就出来了,就如同冯小刚的《非诚勿扰》,不就是大家聊呗,但关键要有一种氛围,可这种氛围不是说有就有的,就是得要有点这样的文学痞子才行……
关于她们的访谈就不多说了,或多或少还有点“少儿不宜“,虽然向往,但是我们不比她们做纸媒的,俺们还得把握正确的舆论向导。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洪晃的杂志社是搬到798了,虽然说北京谈及艺术,就要谈及798,可798吧现在究竟艺术不艺术,是不是纯艺术,我不敢确定了,就如同三里屯一样,酒吧的氛围全都没有了,艺术这个东西,没有必要装的很艺术。
《真有意思》里面的人物很多,可就觉得这几个人是真有意思,就谈到这里吧,纯属泛泛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