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北京开始第二次申奥
2000年,安全套机进入大学校园,我们学校没有
2000年,出来一个叫韩寒的人,他写的一本书很出名,这本书叫《三重门》,可我至今还没有拜读过。
那年我也到北京了,还是一懵懂的小青年,不满20岁。
记得那年我从陕南的小城市来到了北京,爸妈陪着来的,第一次出这么远的门,家长不放心,全来了,大包小包的。能准备的全准备了,牙刷,牙膏,毛巾,洗发水,袜子,裤衩儿,甚至还有洗刷杯子的刷子,刷球鞋的刷子。能带的生活用品基本都带齐了。
就怕北京这个地界儿的东西太贵,所以全从家里带。可到了学校才发现,这个地界儿的东西比我们那个小城市便宜多了,选择的种类也多多了……
那个年代上大学的我们,可能很多人都这样吧。但也有牛的,一个人来的,就背一小挎包,拿张录取通知书赤条条的来学校的,来了后才一点点的置办自己的家当,这样的孩子,大多来自沿海城市,广东或者广西。
我适应的很快,可能是性格的原因,很快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心里暗自想到,没有父母约束的日子,真的是太痛快了……
那个年代手机是奢侈品,呼机也算,记得那个年代的濮存希做了一经典广告是“手机,呼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我们啥机都没有……
那时候流行三种联系方式:写信,真正的白纸黑字儿。打IC卡电话,那时候哪个学生手里没个两张卡啥的,一个IP卡,一个IC卡,或者是201卡,IP是打长途的,别的是打市内的。最后才是上网,那时候QQ并不是主流,主流是新浪或者网易再或者雅虎的聊天室。
记得当时经常会和同学们比谁的信多,记得我一个周就会一两封信,当你拆开信封,闻着笔墨香的时候,那种精神的愉悦和看MAIL和接电话是完全不一样的;那时候的邮箱都是光洁如新的,信多的时候甚至塞不进去,现在的邮箱都是灰蒙蒙的,也不知道还有没有人写信了……
打电话大家必须要到楼道里排队,一层楼就那么一个电话,你多说几句话,你都对不起后面排队的人;所以那时候经常看到的一个场景就是一堆男生就穿一三角小裤衩,拿着卡,拿着电话本,排着队等电话,换成女生宿舍也一样,只不过女生文明点,还穿一吊带儿……
上网也就是周末偶尔去去网吧,一个小时6块,这算是便宜的,还不一定有座儿。前面有人上网后面有人等着,和现在去火爆餐馆吃饭等位一样,你去了还得领个号,我靠的。但是网速都是爬着走的,不比现在都是光纤双核啥的,那时候上网都是拨号,用猫上的。
猫你懂么,你懂猫么?
不过现在的笔记本都装的有猫,不明白,装这个猫干什么用?
说说我们学校,我们学校在郊区,北京太大,去趟市区那都得叫进趟城,所以基本都在学校宅着(当时没有“宅”这个词儿,那会儿流行说“郁闷”)。
记得学校有一亭子,叫民族亭,我们管这亭子叫“光棍亭”,因为我们宿舍几个傻老爷们儿经常晚上跑到亭子上看对面的女生宿舍,冲着从亭子下来往的女生鬼哭狼嚎的大叫,那时候,这绝对是排解寂寞的一种很有意思的乐趣,每个男生都是乐此不疲……
再后来,宿舍里都装电话了,那时候不管男生女生宿舍都有一习惯,打骚扰电话,尤其是寂寞的小男生儿。后来觉得这样骚扰不过瘾,得来点有档次的,就装做点歌台给女生;白天看上哪家宿舍的小姑娘了,千方百计弄来来号码,一个同学的破复读机,一大堆我的磁带,晚上就开始了。
开始是挺帅较帅的男生来打,可这哥们空有其表,一打电话就露怯,说话结巴,马上就被女生识破。我们这那时候明白了一个道理:人帅,但说话不一定中听。
迫于无奈,大家就推选我来打,谁知道我这一打就不得了,有鼻子有眼,女生居然信了。这说明一个道理,人不帅,但说话中听呀!
再后来,我们说干嘛恶作剧呀,我们真点歌给女生吧,不过要收钱那种,让别人点,我们放歌,收钱,一次2快,长途5块。于是我们“107校园点播热线”就开张了。(因为我们住107宿舍,所以叫107点播热线,这名字真是太没有档次了)
凭借我那有磁性的声音,迷惑了众多的女生,我们的校园点播台在全校名声大噪,可由于名气太大,我们还属于经营性质,估计没有给学校上税,点歌台被学校给取缔了……
但记得后来我们这些股东分过一次红,每人分了十块钱,也就是四个人吧……
那时候最流行的是《约定》,虽然点歌台被取缔了,哥们却被师姐举荐到校广播站了……
这是我的2000年,就是玩儿
http://s15/middle/53d0fab8x7c6d400e962e&690(2000年)" TITLE="我的这十年1 (2000年)" />
那时候,带一博士伦,多么青涩的小青年儿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