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都想睡了,结果看了部2005大学生优秀DV纪实作品有奖征集获奖作品\[二等奖][乡村建设纪事],片子质量不是很好,因为是学校内网下的,但是内容还行,一气看完了。
这部片子的主要内容写了一群大学生志愿者满怀热情地来到内蒙古的一个小山村开展“新乡村建设运动”,他们的计划是帮助当地村民成立一个合作社促进经济发展,但是理想与现实间有很大的落差,事情进展的并不是那么顺利,大学生们遇到了很多困难,并且在他们内部也产生了很大分歧……
片子结束后,觉得似乎结束的有点太草率了,我不是说片子结束的草率,而是里面的人物,当他们完成了合作社的成立后,这帮大学生就返城了,有点掉人的胃口,我还以为他们会在这个成立的合作社有所作为,至少是他们在片子里说的增产,增收……
但这一切的一切仅仅是他们的假设,这个合作社是否有所作为,是否在成立后给农民带来了便利,是否有利与农村的经济发展,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个未知数。我在想这个合作社在这些大学生回城后是否还存在,或者在运做。
众所周知三农问题是中国的战略问题,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富裕和繁荣就谈不上中国的富足与强大,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的大多数问题都可归因于三农问题。现在中国的大学动不动就提出支农,支教;这样是很好,中国是农业大国,我们非常需要科技来充实我国的农业生产,但是光做些不深入调查的表面工作有什么用。
提一点意见,或者问题。
1:首先这帮孩子都是城市出生,对于农村很多方面不是很了解,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2:让生活在校园里,还没有接触过社会里的人首先去了帮助别人(农民朋友)建立一种新的制度,劳动工作的制度。(他们是否有这个能力)
3:一个体系成立后,没有一个跟进的过程,我们如何知道这个体系(合作社)优缺点,我们如何去不断的完善这些体系。
4:这些学生去了后,吃的用的,是谁来支付的?要是自己,也就罢了,如果是国家,或者具体一点,是去的那个村,这样是否又会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呢!
5:这些学校是走大流,还是真派学生去锻炼,或者真的去支农?
以合作社的方式来解决中国三农问题这样一种思路,看来还是值得商榷,何时才能找到最终的解决办法,需要继续探索,但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参与的热情是应该肯定的。
本人拙见,还有很多疏漏的地方还希望大家多多包含,有感而发与2006.7.18凌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