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规训与“反规训”:两代人的精神对话

(2009-02-13 09:18:23)
标签:

儿童文学

北师大

王泉根

规训

理论

对话

分类: 系统错误

    很多人不不知道文学院的研究生成天干些什么,更不知道儿童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干什么,所以想到贴一个期末作业出来,感兴趣的人也许更明白我平时除了写小说还要写一些什么样的东西。因为我是理工科出神,所以一直很喜欢搞点纯理论的思考,因此下面的这一篇所谓的论文,实际上也是就儿童文学理论的根本问题进行的纯粹理论推敲,主要是在去年读了王泉根老师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之后对于几个最基本问题的简单思考,有点纸上空谈,我自认为虽有些粗糙但还颇有点儿道理,但是否如此,还要等待文学实践的检验,因此在此放出,接受批评和质疑,有同好者可以参考一下。

    本文是我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刊发在《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11期。这里给出的是电子版,期刊上的应该是编辑做过编辑的,所以如果哪位朋友在写论文的时候需要引用本文,为避免细节的出入,请在CNKI网上下载CAJ或PDF版。在自己博客上放出,应该有利于减少学术抄袭——如果在常用搜索引擎上很容易搜索到正文中的某些原文字句,老师们在评判作业时应该更容易发现抄袭吧。如果此博文涉及该学报或CNKI的电子版权等问题,请相关单位及时通知,我立刻撤销。

 

                           规训与“反规训”:两代人的精神对话

                                     ——试从对话视角重看儿童文学  

                                     

摘  要:本文试从两代人精神对话的角度重新审视儿童文学,尝试提出一种广义的“儿童文学”概念,认为作为文学活动的儿童文学是成年人与儿童之间进行文化规训与“反规训”的整合过程的一部分,而作为文学作品的儿童文学则是这种活动得以进行的话语场与其结果。

关键词:儿童文学;精神对话;规训;“反规训”

 

    当前学界对“儿童文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已经达成了一些基本共识:第一,它是成年人写给儿童看的文学。第二,它是两代人之间进行文化传递与精神对话的一种特殊形式。第三,它有三个层次(幼儿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和两大门类(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和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等等[1]。这些理论共识是符合儿童文学的实践并能很好地指导实践的,但仔细思考这些共识,发现它们彼此之间在逻辑上还存在着一些难以调和的矛盾,比如,非本位的儿童文学并不符合“写给儿童”这个要求。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下出现了许多如低龄化写作等复杂的文学现象,这些现象要求理论界给出合理的解释,这样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要求我们反思这些已往的共识,合理而及时提出新的学术观点,以便更好地为儿童文学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一、两代人的对话还是成年人的独白?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什么是儿童文学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但不论是“儿童本位”的文学还是“教育儿童的文学”,都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儿童文学是成年人出于对儿童的关爱、教育、引导等现实的目的而创作出来为儿童服务的文学,这是由儿童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功能所决定的,正是这种明确的功利性和现实功能使得第一条共识几乎无可置疑。因此,即便古今中外有过一些才华横溢的少年创作的文学作品,它们仍然被作为一种偶然的、个别的现象来处理,对整个儿童文学而言是“非主流的”、“非经典的”、“非自觉的”的写作活动,“无论从全部儿童文学的发展历史还是整个儿童文学的生产状况考察,儿童文学只能是由成年人所‘发现’和所‘生产’的,正如现世社会是由成年人在那里主宰和运作着一样。”[2]确实,作为精神产品的儿童文学,成年人不仅是它的主要生产者,而且还是流通过程中的筛选者、编辑者、以及消费过程的有力支持者和监控者,在整个过程中扮演着主导性的角色,其目的乃是为人类文明的传承培养出理想的接班人。因此,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形成第二条共识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儿童文学乃是两代人之间进行文化传递与精神对话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现世社会对未来一代进行文化设计(也即人化设计)与文化规训的艺术整合。”

然而,正是这两条看似都合理的共识,彼此之间却发生了冲突。因为,虽然“传递”是单向度的,但“对话”却是双向度的,至少正常的对话应该是互相的交流,否则就成了独白甚或训话。而第一条共识却正是把两代人的对话变成了一代人的独白。

考察实际,我们确实看到许多作者、编者和师长们煞费苦心地将某些他们心目中的儿童文学创造出来、编辑发表出版出来、然后呈现到儿童的眼前,却无法赢得儿童们的欢迎和喜爱,其中诸多“意味深长”的道理甚至遭到儿童们的不屑一顾。从理论上看,这些作品确实是成年人写给儿童的,确实蕴含着成年一代对于下一代的某种文化设计的企图,所以它们确实是儿童文学——其结果的失败只能证明它们是“坏的”儿童文学,而不能说是不是“真的”儿童文学。这种“坏的”儿文发展到极端,就是文革期间的那种儿歌,从文化规训这个角度来说,这种疯狂的、变形的儿童文学恰恰最能表明“文化设计”这一点,假如我们因为它们是错误的、不健康的期待而否认它们是真正的儿童文学,那等于说儿童文学等于好的儿童文学。

另一方面来说,有些如《西游记》这样的优秀作品,并不符合前两点共识,却受到儿童的喜爱和欢迎,因而成了一种事实上的“儿童文学”,无论如何也难以从前两条共识中给出满意的解释的,因此有了“两大门类”说,这样的作品也就被作为一种“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来处理,所以,事实上第三条共识本身就已经和前两条共识发生了矛盾。

同样,在当下,越来越多的儿童在为成年之前就已经开始写作,不少作品还获得了发表或者出版,成为了文学事实,在图书市场上占据着重要的份额,如果说这些作品难以算作“儿童文学”,那么似乎更难以被称之为“成人文学”,那么,与其创造出更多如“青春文学”等模糊的概念,还不如反省已有的“儿童文学”概念。

因此,无论从理论自恰的角度来说,还是从文学实践的现实情况来说,都有必要对儿童文学的既有共识做出完善和补充。

                                 二、规训与“反规训”   

    从“精神对话”和“文化规训”的角度看待儿童文学,可以说是抓住了关键,但规训毕竟主要是单向度的活动,这和对话的精神有矛盾,所以第二条共识似乎还欠缺了一点,那就是,儿童向成年人的“反规训”,正是这欠缺的部分,或许是获得理论一致性的一个可能性的选择。

    不可否认,比之于成年人,儿童无论在生理还是在心理上都还远未成熟,因而在其逐渐社会化、理性化的成长过程中,需要成年人的引导,成年人既有规训的资格和压倒性的力量,也有传承人类文明的义务。正是因此,成年人与儿童之间的交流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儿童被迫接受成年人的话语。但这并不意味着儿童没有自己的想法,即便不成熟,即便有着晚辈的身份,儿童同样也有表达自己想法的要求和权利,尽管一些想法在成年人看来是幼稚可笑甚至错误危险的,但正是这些观点决定着儿童对于文化规训的实际反应。而这些反应,事实上正是儿童对于成年人的种种文化期许所作出的回应,尽管以一种被动的方式,却仍旧曲折地表达了儿童自己的心声。对于成年人所要求他们知道的、做到的,他们可能公然表示反对,也可能表面认可暗中不屑,或者经过一番思考心悦诚服等等,这样一种或积极或消极的行动,不妨暂且称之为“反规训”。这样看来,人类文化就是在一代代的规训与反规训得到继承、更新的,没有规训就没有继承,没有反规训就没有更新。

这种文化规训与反规训,体现在儿童文学上,就是儿童被希望阅读什么、可能阅读到什么、实际被允许阅读什么都是由成年人控制的,体现出成年人在这种“精神对话”中的霸权地位。就算是失败的儿童文学作品,儿童也只有在起码阅读过一部分内容之后才能做出不喜欢的反应,而这些部分内容,仍旧能够向儿童传递一些来自成年世界的信息,使他知道此刻自己被期许着明白些什么,尽管是他不喜欢的,但他仍然得到了部分的信息,而他则通过自己的不喜欢,来做出回应。因而从文化规训与反规训的角度来说,这样的作品同样起到了沟通的目的,即便它发展出“革命儿歌”这样畸形的形态,也不能说它不是“真正的”儿童文学。

用文化规训与反规训来重新看待儿童文学,许多问题就能获得很好的解释。例如,在过去的时代,儿童们缺乏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所以在不是针对他们、因而没有那么多明确的文化期许和枯燥说教的承成人文学作品中选择,于是有了所谓的非本位的儿童文学。可以说,儿童文学的两大门类,正是规训和反规训的结果。又如,在当前,由于市场经济的繁荣,使得低龄化写作、青春文学、少年作家、80后以及90后作家等成为重要的文化现象,尽管学者们早已认识到这“是儿童自我精神生命的一种特殊诉求方式,以展开与成人世界的精神对话,”但却仍然认为“我们不能将‘儿童文学’说成是‘儿童自己写的文学’,或将‘儿童写的作品’视为‘儿童文学’,这是一个文学常识”[3]确实,这些作品不是“成年人写给儿童的”,甚至可能不主要是“儿童写给儿童自己的”,而主要是“儿童写给成年人的”,如果我们以文化规训与反规训的观点来看,就能明白,这是因为当下的儿童有条件用文学的方式来与同龄人交流成长的体验,并向成年人有力地传达自己的心声,只要这些作品经过文学体制的审核并得到了发表,被人阅读,那么,我们就可以而且应该承认它们是儿童文学,而且是一种颇为重要的儿童文学。

其实已有论者指出,“儿童文学作为成人与儿童对话交流的中介,是在二者的权力关系中产生的。”[4]因此,在这里我们不妨提出一个更为广义的“儿童文学”的概念:

儿童文学乃是两代人之间进行文化传递与精神对话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体现着现世社会对未来一代进行文化设计(也即人化设计)与文化规训的艺术整合的要求,同时又体现着未来一代对于这些要求的或顺从或反对的意见,作为文学活动的儿童文学是是两代人通过文化规训与“反规训”来进行文化整合这一过程的一部。

                                  结语

    事实上,对于“儿童文学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允许每个人给出不同的回答的。因为人文科学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价值判断,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可以纯粹言说价值中立的事实。伊格尔顿已经颇为雄辩地阐释了没有一种价值中立的“文学”概念,那么,作为文学之一种的“儿童文学”,对于它的任何理论言说都不可能是描述某种纯粹的事实,都一定涉及某种价值判断,所以我在这里提出的广义的“儿童文学”概念,也就是提出一种主张,标明一种立场,而非描述了一个事实。我的立场就是:要充分重视儿童在文化规训活动中的主体性,以此解决学理上的自相矛盾之处,就此视角引发出新的思考。同时,作为规训者,我们唯有以平等的态度,以对话而非独白的方式,倾听儿童的声音,才能真正有效地正确引导儿童的成长,实现文化的传承和进步。

 

注:

1.关于这几点共识,参见王泉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M]. 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012月,第1.

2,3.王泉根.少儿参与:儿童文学创作的一种新现象——兼评一种错误的“儿童文学”观念[J].当代文坛19973.

4.金莉莉.儿童文学叙事中的权力与对话——一个后经典叙事学视角的研究[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月,第20卷,第6.

  规训与“反规训”:两代人的精神对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