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桑兰与李承鹏之争背后的思考

(2007-05-12 09:59:20)
标签:

桑兰

李承鹏

北京奥运

开幕式

分类: 日积月累
    最近在“浩如烟海”的博客文章中偶尔看到了“桑兰没有错但是大人们错了”这篇文章,作者是李承鹏。同时也看了李承鹏转载的桑兰的一篇文章“我所期待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座谈会”。随后我在桑兰的博文后面有感而发了如下一段评论:
 
我不喜欢李承鹏
但同样作为一名体育记者(而且更加“非著名”)
我基本上认同李承鹏的观点

桑兰曾经是一名优秀的运动员
在全社会的关怀下
桑兰也在坚强的面对人生

但凡事有可为有不可为
桑兰作为“专家”来为奥运会开幕式出谋划策
而我们只能权且把这看作一个普通老百姓的一家之言

开过一些策划会
知道领导的时间专家的时间大家的时间多么宝贵
不能把时间浪费到这种不顾大局的发言上

我认为桑兰将来会成为中国残疾人运动员的行政领袖
因为她已经在朝着这样的一个目标努力
但她不是一个也不可能是一个出色的策划人

鉴定完毕。
 
    发这样的一段评论,没有别的目的,也无意介入他们双方的论战,两位都是名人,也都同样希望得到社会的关注,更希望通过自己不辍的笔耕成为更有名的名人。
   我不喜欢李承鹏,主要是因为他的张扬,人到他这种位置要懂得收,而不是继续的大开大合,嚣张是低层次的宣传方式,也是下里巴人最常用的手段,不是不能用,而是李承鹏这是几年如一日的张狂嚣张已经让受众厌倦了,应该尝试高层次的变化才能留住更多的受众,多好的节目也要改版。同样的建议也给我目前并不讨厌的郭德纲君为鉴。
    但李承鹏这篇文章言之有物,我是同意的。曾经到国家体育总局开过一个座谈会,从早上8:30一直开到12:30,中间没有休会,主持会议的总局宣传司两位司长甚至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座位,真的很累。座谈会讨论的是有关中国奥运军团备战的宣传工作。在北京的二十多家主流媒体主管奥运宣传的领导(也就是记者头儿)汇聚一堂,一起倒苦水,向宣传司两位领导倾吐目前奥运备战宣传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困难、苦恼。一圈苦水倒下来,几乎要把不大的会议室淹满。每个人都慷慨激昂的一吐为快,而且虚实分明,岁数越大、职位越高的发言者,言语越空洞无味,越年轻,越接近一线的发言者的言论则更有针对性,更直接、更简练,我当然是属于后者。但无论发言是长是短,内容是实是虚,最终这个座谈会的结果是:快两个月过去了,座谈会上提出的问题,几乎一个也没有得到解决,众多媒体采访报道奥运军团备战的工作一如既往的艰难。
    这就是目前中国的座谈会,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满足领导虚荣心,形而上的东西。掏句心窝子的说,无论多少人的发言,往网络上一贴,大家看一看,有想法评一评,有什么不行?即便不愿广泛传播,设个内部论坛,权限密码一发,也就办了。为什么非要走那种形式,搞所谓的座谈会,非要大家累死巴活的坐在一起浪费时间呢?效率何在?目的何在?在家里或躺或坐或趴,舒舒服服的也就把大家的观点都看了,干啥要用那种令人烦躁的会议形式掩盖掉解决问题的事实目的呢?
    可惜,科学技术永远走在行政意识的前头,我们的领导人,各级领导人,都在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的窑洞聚集开会议事的形式,殊不知这种从山顶洞时代就已经沿袭下来的部族讨论问题的形式即便在历史上也是无奈之举,更何况如今已经踏入信息时代,互联网已经完全可以颠覆掉传统的会议模式。时间就是那啥、效率就是那啥,传统的会议形式该来个颠覆性的改变了,那就从“座谈会”开始下手吧!
    一说就说多了,其实对座谈会形式的微词只不过是我想说的一小方面,其实是想说说桑兰,可是前面说的一多,倒觉得桑兰不是非常必要一定要说的了。只是想说,桑兰这个小姑娘整体还是幸运的,如果不是她身遭不幸的事实,也不会给她带来随后的种种名和利,社会对于桑兰还是公平的,至少比对成千上万的不知名的艾冬梅、邹春兰们要公平得多。既然如此,桑兰就应该加倍的怀着感恩之心来为这个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我想,出席这样的座谈会对于桑兰来说真的是一种恩赐,如果是以一名运动员的身份来期待奥运会开幕式,比她有资格、有阅历、有经验、有观点的运动员多了去了,如果要她代表专家,就更加贻笑大方,正因为桑兰尴尬的身份问题没有解决,人们对于她的发言的期待落差也就相应的增大了。在那样一个规模、档次的座谈会上,小桑兰太可怜、太无助、太孤立了!
    我坚决反对桑兰发言稿是别人代写的观点,这种文章完全可能出自她的手笔,只不过这样的文章完全可以以文字形式让张大导演出于礼貌和尊重阅读一下而已,在大庭广众之下以“为北京奥运开幕式出谋划策”的大前提下念出来就有些不合时宜了。
    桑兰的自我定位有误、社会定位有误,她的生活轨迹或许应该是获取文凭——参与社会活动——进入机关部门(中国残联、中国残奥联一类的机构)——最终成为中国残疾人奥林匹克事业的领导者这样一条轨迹;当然还有一种选择是利用它悲惨的运动生涯,赢得社会的同情,用运动员基金、冠名品牌的形式从事商业发展。无论哪一条路,走下去都是光明的,但不是现在,以什么专家的身份,哪怕是以退役运动员的身份,参加什么令人啼笑皆非的座谈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