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论在电视体育新闻现场采访和现场报道中表达技巧的运用

(2003-04-20 01:47:14)
    随着近年来广播电视事业不断的蓬勃发展,电视新闻节目内容的不断丰富,电视屏幕上的记者身影越来越活跃,电视新闻采访报道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彩。也就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广泛欢迎和评头论足。这是因为电视新闻采访最具有电视特点,最能够体现声画并茂的现场纪实特征,最有可能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最充分的展示记者个人气质、才华、个性和风格。这种来自第一线的现场采访和现场报道,大大的增强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可信性和亲切感、参与感。
    随着电视新闻节目报道内容程度的加深,电视新闻节目也向着专业化的方向纵深发展。出现了很多分类的新闻,如国际新闻、科技新闻、军事新闻、农业新闻、体育新闻等等。这其中,体育新闻具有更广阔的受众群。
    通过我在播音专业四年的专业学习,以及在相关电视媒体将近一年时间的认识实习,我对电视体育新闻的现场采访和现场报道,积累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在我的论文中将围绕如何运用播音主持技巧,更好的服务于实际工作这一中心论题展开论证。
   我的观点是,掌握好播音主持技巧,是完成电视体育新闻现场采访和现场报道的基础。没有好的播音主持基础,是不可能做好电视新闻现场采访和现场报道的。张颂老师在《播音创作基础》第7页中提出:“播音这个概念已经涵盖了广播和电视,播音员这一概念也是发展的,广播播音员、电视播音员、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各种样式,不同类型)都是直接面对广播电视受众,以有声语言为手段的专业语言传播工作者”。由此可见,只要是以有声语言为手段的专业语言传播者,他的工作就应该属于播音的范畴。因此我们对于电视以与新闻现场采访和现场报道的研究也就有了基本的理论依据。
     那么什么是新闻采访呢?
     根据林如鹏《新闻采访学》第四页中的定义:“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了报道新闻而进行的各种采集和分析新闻事实材料的职业性活动,是全部新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功。”
     由此可见,具体到电视体育新闻的现场现场采访,应该是指是在电视体育记者为了报道体育新闻而进行的采访和分析体育新闻事实材料的职业性活动。在目前的体育新闻节目中,采访是全部体育新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每一名电视体育新闻的工作者,又应该具备起码的新闻采访(也叫新闻外采)能力。
    既然电视体育新闻的节目内容中,采访的比重很大,因此有必要花费时间来研究体育新闻采访的方式方法和技巧,这对于实际工作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新闻的采访,不需要运用过多的播音专业技巧。经过在实际工作中的体会,我认为播音专业技巧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采访的效果。
    记者是工作在一线的新闻工作者,面对的是千千万万的被采访者。记者的任务就是与被采访者进行交流,从而获取信息。
    在人与人的交流过程中,能不能正确的表达思想和观点,对于能否顺利实现信息的传递,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个观点相信每一个人都能够充分理解。那么同样属于交流范畴的电视新闻采访,就更要求新闻的采访者和被采访者能有较好的表达能力。由于电视新闻采访中,记者处于主动地位,从角色特征来看,不可能过高的要求被采访者的表达能力如何如何,这就要求记者要保证自己的表达在最大的程度上做到,清晰,准确,简练,把问题摆在被采访者面前。由于,我在本文中着重探讨的是电视体育新闻的采访,所以下面先就电视新闻采访与一般新闻采访的区别加以阐述。
    在体育新闻工作中,经常和记者打交道的是包括官员、教练员、运动员、在内的体育工作者,以及和体育领域相关的体育迷等普通群众。和其他新闻采访不同,体育新闻的采访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专业二字,既体现在被采访者身上,同时也表现在担任采访工作的记者身上。为了让一次针对体育相关人物的采访顺利完成,除了要求记者具备一定的体育知识外,还要求记者能够在采访中及时总结,及时反应,与被采访者形成互动。
    在涉及体育方面的新闻采访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被采访者,如何与被采访者打交道,决定着采访是否能顺利进行下去。首先要避免在体育新闻采访中造成被采访者的反感。在采访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采访中不要随便打扰他人,有的时候记者为了获取新闻内容,急于求成。表现为不尊重他人的隐私权。作为记者,要在自觉的基础上遵守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1)(见《电视新闻实用技巧》,英国人艾弗·约克著)。有的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喜欢打听被采访者的个人隐私,实际上特别是在目前的电视体育新闻中,是需要一些独家的新闻,以吸引观众的注意的。但绝对不能,为了获取这些信息而向被采访者打探一些涉及隐私的内容,比如记者在比赛前向球队教练了解球队的比赛阵型和出场名单,或者了解球员没有公布的转会消息、转会费等,这都是比较敏感的的问题,也是行业规范规定不应涉及的内容。作为外采记者要尊重那些希望保护自己隐私权的人,不要强迫被采访者回答问题。
2、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被采访者。我们有时候会遇到这种情况,电视记者在镜头前,爱用一些尖锐的问题来提问被采访者。比如在大型比赛中,对一些比赛成绩不理想的运动员提出诸如:是不是你和教练有一些矛盾,或者是不是在比赛前没有重视等不留情面的的问题。观众都能感觉到这种问题会让被采访者“下不来台”。这种采访有时候会遭到被采访者的直接拒绝,有时候,被采访者会用空洞无味的回答,来敷衍塞则记者。问题的根源在于记者没有把被采访者摆在平等的位置,采访时居高临下。
3、 在采访前要做好适当的铺垫。记者在采访前要适当的与被采访者做好交流,避免在节目播出后,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有的时候,新闻记者喜欢断章取义,把被采访者所说的主要内容忽略,而只摘录附带的意见。电视体育新闻采访经常需要与运动队打交道,如果经常出现采访的时候不注意事先的交流,很可能给自己的今后的采访留下隐患,影响后续报道的顺利程度。
    以上这三个方面都是在实际的新闻采访工作中会出现的问题,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要努力避免的这些问题的发生,给采访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流氛围。
在每一次采访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些准备工作,就好像在播新闻之前的“备稿”,是非常重要的。主要内容包括
1、 确定最佳的采访方式。
2、 确定最佳的被采访者人选。
3、 要考虑到希望从被采访者的回答中,获取哪些内容。
    在采访前的准备是对一个新闻记者的基本要求,对于一名体育记者,这个要求就更加严格。记者在采访一次重要的体育赛事,或者采访一支运动队前,要对比赛项目,相关项目的运动员有一定的了解。要在镜头开拍前做好调查工作,和被采访者做好交流。
那么在采访中应该采用什么样的采访方式呢?我认为有如下几点:
1、 新闻现场的采访,也可以叫目击采访。通常出现在体育比赛进行的现场,在运动员比赛结束后的短暂时间进行提问,记者要抓住有限的时间,把要提问的问题按照先主要后次要的顺序提出。为了增强现场感,记者要围绕刚刚发生的体育比赛内容首先提问,因为这也是观众最关心的内容。
2、 街头采访。在对一些重要体育赛事的背景报道中,通常要采取街头采访的方式,随机寻找被采访者发表对某一新闻事件的看法和见解,这就要求记者要善于观察,要随时发现有观众缘的被采访者,提问要以简练为原则。
3、 发布会采访。在体育新闻内容中,某一比赛,某一体育事件的新闻发布会,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记者要在众多同行面前,沉着提问。需要有较好的表达能力,能够把提问很好的传达给新闻发布会的主角。
    无论是那一种采访方式,都要求记者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简练、干脆是对记者提问的基本要求。电视新闻采访,是各种新闻采访中对记者要求最高的,而电视体育新闻采访,由于体育比赛本身瞬息万变和不可预知性就会有更加独特的要求。
    作为一名电视体育记者,在目前的电视节目中更多的被要求具有“现场直播”的能力。电视体育新闻记者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包括要有敏捷的思考能力,超出原定的采访计划能很快跟上谈话的主题,还要具备一种掌握和引导被采访者思路的能力,这样可以使被访者的回答能在一定的逻辑下逐步展开。
    对于一般的采访,通常会有这样的提问语式:
    “您有什么看法?”这个提问可以让被采访者无法回避,比如“您对今天的比赛有什么看法?你对对手今天的表现有什么看法,等等”
其他类似的提问还有“您认为目前球队的形式很严重么?您认为今后球队的成绩会有什么样走势?”
    这里特别要注意,对于绝大多数被采访者,特别是在体育新闻的采访中,通常要在提问之前加上一些有礼貌的词语“请问……”,“您好,你是否能谈谈……”这样的语言,通常会使采访能在一种融洽的环境中进行下去”
避免用一些判断性的提问“你对比赛有没有信心?”“您觉得谁会赢?”这样的提问通常只能得到被采访者简单的几个字的回答。白白浪费一次难得的提问机会。不如将提问改为“你将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这场比赛?”“您觉得谁会赢?为什么?”
    如果要使一次体育电视新闻新闻采访产生一些应有的价值,被采访者应该要有一些巧妙的准备:
“那些因素影响了你今天在比赛中的发挥?”
“相对于比赛的对手,您认为您的队伍有哪些优势?”
“退役之后,你有什么打算?”
“有的报道说,这次比赛球队是由于伤病过多,您的看法呢?”
    这些提问,给被采访者回答留出了空间,在回答中会自然暴露出被采访者的真实想法。当然,如果在采访中要引用其他媒体,其他被采访者的话,必须是真实的,能在被访者处形成共鸣的。
    我在北京电视台的实习过程中,曾经观摩过两个较有特点的新闻采访,他们是发生在2001年11月的广东“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运会”上。一个是在自行车赛场上,当时辽宁自行车队的名将姜翠华意外的在女子500米计时赛中失利,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姜翠华成绩不理想和全运会前临时更换了外籍教练,就深入的采访了姜翠华的两位教练:启蒙教练、辽宁著名自行车老教练李红心和新任俄罗斯教练沙拉沙莫夫。这两位教练在工作中由于训练方法的不同有一些摩擦,为了探究根源,记者决定先从俄罗斯外教入手,“在今天的比赛中,你的队员本来非常具有实力,但没有取得好成绩您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外国教练通常比较心直口快,老外直言不讳“,我带这名队员时间不长,我认为失利的原因是原来对于队员的训练方法不正确,中国教练的水平不是很高,所以队员的状态不能保持稳定”。这显然带有一定的火药味,但也确实是事实。在获得了这个回答后,记者开始准备采访中方教练李红心。这位教练,素来脾气火爆,但轻易不在记者面前透露所谓“内幕”,记者又和李教练不太熟悉,如果直接问他“姜翠华失利的原因”,恐怕不会有满意的回答,在这里记者给李教练摄下了一个“圈套”“李教练,在采访中,俄罗斯教练认为队员成绩不理想是因为中国教练水平低,您同意这种观点么”——典型的“挑拨离间”。这种迂回战术达到了效果,李教练当即对俄罗斯教练的说发给予了反驳“我认为他(指俄罗斯外教)的说法是错误的,这个队员在我们手里获得过奥运会的第三名,到他那里反而出不来成绩,这到底是中国教练水平低,还是他们外教指导不力?”这两段精彩的采访,明确反映出辽宁队中外教练不和造成失利的事实,记者在提问中用“引用”、“明知故问”的手段,成功的完成了这次采访。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在采访中一定要注意抓重点,切要害,同时要注意不同采访中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
    还有一个采访发生在九运会田径赛场上,在女子5000米比赛前,辽宁女子中长跑队的名将兰丽新因为血检超标被禁赛,甚至风传马家军已经将兰丽新开除出队的消息。记者带着这样的疑问前往赛场,在拥挤的看台上找到了被众多记者团团包围的马家军领头人马俊仁,马俊仁与媒体的关系向来不太融洽,要想从他口中求证传言显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记者就在马俊仁面前的一块很狭窄过道处,扎下了根。手持话筒一边陪老马看比赛,一边寻找采访的机会,在1个小时的时间里,我们的记者一直寻找机会和马指导攀谈,谈着有关比赛的轻松话题,而摄像师则在不远的地方开着无线话筒等待着。当马家军的林娜获得了冠军的时候,马俊仁很兴奋,记者在这个时候趁机问了一个不太重要的问题,老马自然的回答了,接下来的事情很令在场其他记者吃惊,记者突然探身凑到马军人的耳边,轻声问了一个问题“马指导,请问您,听说兰丽新被处罚了,有这回事么”。问题的声音小到只有老马和记者的无线话筒能够听到。记者的做法,显然令老马很满意,因为这样的采访没有大做声势,明显是给爱面子的马俊仁留了一个台阶。这个表示尊重的采访方式换来了老马对“兰丽新事件”的和盘托出“对,有这回事,兰丽新擅自使用违禁药物,我们已经决定开除她出队,并且今后永远不会用他!”,这几句话,可以说是九运当天的最大新闻,而这位记者这个超出一般新闻常规的采访方式,也被永远的记录在了镜头中。这个事例说明,在新闻采访中,记者要首先了解被采访的个性特征,在采访中要灵活运用采访语气,力求用最好的表达方式与被采访者交流,在采访的同时,要注意尊重被采访者。
    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作为播音专业的学生,往往可以通过语气上的合理把握,最大限度的维持好与被采访者的关系,为采访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当然,在得到被采访者的回答后,还需要正确处理、应对被采访者的回答。
    有经验的被采访者,往往会给记者设“陷阱”,特别是那些不想回答问题实质内容的所谓“焦点人物”,当记者提问时,他有时会采用反问的方式,进行搪塞。
   “请问您对这场比赛怎么看?”
   “你问我,我倒想问问你,你对这场比赛怎么看”。
    没有经验的记者通常会在这个时候,出于某种目的侃侃而谈。这是错误的,是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了,在这种情况时,记者一定要有清楚的角色意识,切不可一时冲动,用自己的回答代替被访者的答案。正确的做法是,记者应该反复追问,指导被访者“被迫”回答。这就要求记者很认真的听被访者的回答。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种问题,记者为了准备下一个问题,对于被访者正在做出的回答只是机械式的点头,没有进入内容,进入状态,有时候很重要的信息会在记者的不专注中流失。在被采访者一个问题没有回答完前抛出第二个问题是不礼貌的,而且会在录像带上造成声音的重叠,影响后期编辑。即使是要必须插话,也一定要在对方换气或者音调下降的时候。如果被访者的回答并非有意的偏离了主题,记者就应该果断的叫停,双方经过交流后再使采访继续,切不可将错就错。
    在体育新闻的外景采访中,目前通常会采用现场报道的方式。(广播电视辞典25页)所谓现场报道,是指,新闻发生的现场,随着事件的发生、发展进程,同时制作电视节目的播出方式。它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即时播出,也叫现场直播。一种是现场录制后播出。这两种方式都有共同之处,他脱离了播音室和演播室,具有即时性。不论是现场直播还是还是录播,对于新闻现场的把握感都要很强,要求新闻外景记者在稍纵即逝的时间内完成报道,是电视节目主持高层次的要求。由于现场报道和现场采访在当代电视新闻节目中往往是相互关联的,通常是由同一个记者完成的,这就要求记者在掌握现场采访表达方式的同时具有熟练运用现场报道的能力。根据中国播音学第30页播音创作的分类可以得出结论,从创作文体上划分,现场主持报道、现场采访属于电视播音的范畴,由此可见,这两种创作文体必须要遵循播音创作的大框架,具体到体育现场报道和现场采访就更应确立其分支地位。
   如果说现场采访需要具备较强的新闻功底的话,现场报道则侧重要求记者的播音专业功底。
    现场报道和现场采访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两种新闻工作方式,都强调要有现场感。无论是前期制作后期播出,还是新闻直播,都要求反映到屏幕上的节目内容要体现出新闻事件发生时的即时状态,避免出现斧凿的痕迹。但现场报道对于记者(也可称为外采主持人)的要求更高。
    对于现场报道,我认为它属于一种播音创作,因为它具有播音创作的特点,即外景记者要对新闻的现场先形成腹稿或稿件文字符号系统(由于新闻的现场特点通常是采用腹稿的形式),再对这些信息源进行转换,建立符合听觉、视觉规律的新的符号系统,在这里,外景记者既进行了原始的创作,同时也进行了二度创作。充当了记者和播音员的双重角色。现场报道的好处,是在播音创作中有一定的连贯性,保持了节目整体风格的统一。(参见中国播音学第26页)
   在电视现场报道中,记者要运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体态语、形象)。做到既有声又有像,二者力求统一。在现场报道中,同样存在交流对象的虚拟性,主持人记者的交流对象往往不在现场,必须要在自己的面前假设一些观众,现场报道的同时要与这些假设的观众交流。电视现场报道,同样要求记者声音集中,字音准确清晰。而现场报道的记者也要有推广普通话的职责和义务。
   具体到表达方面,要求记者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无论现场情况多么复杂,都要求记者在表达时要真实客观,把握好分寸,切忌艺术渲染和夸张。体育现场报道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由于竞技比赛的精彩而导致的现场气氛的高潮状态,比如说报道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摘金夺银的新闻时,由于现场气氛的感染,记者往往也非常兴奋,但同时必须要遵循一定的播音创作特征,以如实报道为原则进行工作。
    电视体育新闻的现场报道同样要求记者主持人坚持正确的创作道路。只不过这其中被赋予了专业性的特殊要求。作为电视体育新闻的现场报道者,首先要求对于体育新闻的发生现场有一个积极的思维反应过程,要在短时间内做到:目的明确、思路清楚、理解深刻、和语言简洁。体育比赛瞬息万变,有时候节奏快得让人喘不过起来,要在这种紧张的工作环境中快速反应、看、想、听、说一气呵成,由表及里、由己达人浑然一体,就必须掌握相应的有声语言表达的技巧。
    记者的现场报道要有创作稿件的过程,同时这也是备稿的过程,当然这是一个狭义的备稿的概念。要真正做到体育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游刃有余,必须在平时增强对于体育知识的积累,做到关键时刻有的放矢。
    要对正在发生的体育新闻事件,比如说正在激烈进行的体育赛事,正在发生中的体育事件,正被镜头捕捉到体育焦点人物,有一定的了解。好的表达一定要有好的感受。如果记者对于赛事漠不关心,没有深入其中,认真的思考,是不可能“形之于声”、并“达于受众”的。只有在一定的感受基础上才能走进有声语言的创作圈中去,甚至才能够形成记者自身的特点和风格。
   现场报道要有感染力。体育比赛牵动人心,作为赛事的报道者,也要求在精彩的体育赛事基础上有一定的表达能力,要做到“以情代声,声情并茂”。作为体育新闻的现场报道者尤其忌讳“情声分离”。强调“情”的时候,就用激情代替一切,强调“声”的时候,过分追求声音的“唯美”,完全脱离了体育比赛本身的真实状态,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一次失败的体育新闻现场报道,往往是没有遵循“情声和谐”这一原则。
    既然电视体育新闻现场报道是一种播音创作,所以同样要求在报道过程中注意呼吸的把握。同样要求熟练掌握胸腹式联合呼吸。
    为了做好电视体育新闻的现场报道,正确把握自我调检非常重要,要在现场报道中,根据体育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及时调整状态。
    做好电视体育新闻报道,还要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这包括现场复述、现场描述、和现场评述。
    现场复述是指,要有把刚刚发生过的体育比赛事件叙述出来的能力。要用自己的语言使观众亲临其境。
    现场描述要求记者对现在正在发生的事件能够迅速反应。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场描述相当于现场体育解说。
    对于外景记者要求最高的恐怕是现场评述了。记者评述的事实必须准确,叙述的内容必须清楚,同时做到观点鲜明和逻辑严密。
    电视体育新闻报道作为一项新的课题,需要不断的去摸索和实践,目前尚无成文资料进行提供,我的论文,仅仅是建筑在我一年体育记者实习经验的基础上,所陈述的内容都是我在工作中的切身体会。随着体育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扩大,会有越来越多的体育迷应运而生。而电视体育新闻现场报道和新闻采访如何正确运用表达,更好的为广大电视观众服务,将是摆在众多体育新闻记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