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娱乐红高粱周迅抗日南京大屠杀 |
分类: 电影音乐随笔 |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说,《红高粱》最成功的就是韩红,虽然论坛上很多人对电视版《红高粱》嬉笑怒骂,但是很明显,看的人不在少数。大家一边骂着一边还是在欣赏着,难道这就是成人的逆反心理吗?我最早看了张艺谋的电影版《红高粱》,当时看的不是很明白,还奇怪这电影怎么就这么红,反正那时候的我看不懂。
但是我这个人有个毛病,就是越是看不明白的东西,越是要去搞明白,不弄清楚心里就一直记挂着。后来终于找到了小说,莫言的字里行间让我内心触动很大,日本侵华的时候,我妈还没有出世呢?我就更不知道在那一层空间里游荡了。我们这一代都是在课本里学习南京大屠杀,看旧时的一些照片来了解当时的残忍。
莫言的小说,却让我想了好几天,简单的字面渗透出了当时老百姓的艰难,人活着的窘迫,对比我们现在的和平社会,我们真的太幸福了,有书读,有饭吃,还会精益求精的讲究精神生活。而他们呢?能侥幸的活着就已经满足。满片的红高粱,这么美的一幕,却引来了强盗了。特别是描写罗汉惨死的一幕,至今我都不能忘记。
电视版明显仁慈了很多,我觉得和小说版对日军的描写是有很大的落差,我是觉得小说版的更为贴近现实。日军如果像电视版的描写那般,那还会有南京大屠杀吗?哪会有中国人被称为支那人。尽管我觉得脱离了小说版,但是我还是看的很有滋味。我个人觉得电视版《红高粱》看的是爱情故事,那个年代想自由恋爱的一种追求。
周迅的演技一直很受肯定,她就好像生来就是演戏的,中国的演员虽多,但是类似周迅这类天生就有演戏天赋的演员还是极少数。九儿在周迅的演绎下,很乐观,很有主意。她对爱情,有霸道,有坚持,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我知道网上很多人骂电视版的《红高粱》,其原因不过是因为脱离了那个时代的背景。不过想想就《红高粱》这部小说,原本也没有多少字,还只是取了其中的一些情节,然后编写到60集,确实不容易。
只是我觉得电视版的《红高粱》对日本侵华的一面,太过于人性化,而脱离了现实。要是日本当年真的如此善待中国人民,还会有反抗吗?还会有南京大屠杀的雪恨吗?小说《红高粱》描写日本侵华是及其残忍,且不说罗汉的凌迟极刑。二奶恋儿的结局也很悲壮,怀着孩子被奸杀。因为这些残忍让我们记住了这段痛心的历史,不敢忘,不能忘,所以我们要富国,不让这样的历史重蹈覆辙。
电视《红高粱》对日军的刻画太过于仁慈了。1937年的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的日子,这一天应该被我们所记住。《红高粱》应该属于是一部抗日的影片,不应该存有这点的遗憾。电影版《红高粱》在这点上刻画的更为深刻。
每到这个日子会不自觉的想起南京在那一年遭遇到的悲剧,也想起了《红高粱》,更想起了莫言笔下的字字血泪。重温了一遍小说,内心的浮动还是很大,再回头看了电影版《红高粱》,突然间有些明白老谋子当年为什么会红遍全球。电视版的《红高粱》相比较近些年的电视剧,撇开抗日的主题,我觉得很好看。唯独加上了一个抗日的主题,是不是该符合一下当年的现状呢?
前一篇:请温柔的对待孩子学艺的矛盾期
后一篇:离婚前后女人最难过的三道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