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会有这样的微妙因缘——只需触及一个命题的微细片面,华藏法界便开始不请自来地向你呈现出更多面向,然后你开始怀疑:也许一切跟一切都有关系,也许法界本来无法割裂。仿佛一滴水珠中可以涌现整个海洋,又仿佛此时此刻便是生生世世。
就像当我翻开《优雅的离去——108位大师面对死亡的故事》这本书,《入殓师》这部电影也突然冒出来了,它们一个用文字记录着离去者之自在优雅,一个用故事讲述着送别人的从容庄严,但它们要告诉我的都是:死亡不应该被异化,如果能学会如何面对死亡,那么死亡便是生命中的一件美好。
《优雅的离去》的作者苏希拉·布莱克曼,是印度大师穆塔南达尊者的学生。在即将完成此书的前几个月,苏希拉·布莱克曼发现自己罹患肺癌末期,完成此书一个半月后,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九日,她平和而意识清楚地辞世了。这本书则是从藏传佛教、禅门佛教、印度教三种性灵传承中取材、编撰大师们的死亡故事而成,其中包括了十六世大宝法王、顶果钦哲仁波切、赤江仁波切、二世蒋杨钦哲仁波切、六祖慧能、临济禅师等等我们熟悉的大成就者们的死亡故事,从中应该能够体会到大师的喜悦、勇气、无畏、谦卑。
《入殓师》是一部讲述一位失意的大提琴手如何变成与死亡亲密交流的专业入殓师的日本电影。在日本,入殓师是负责为亡者净身、更衣、化妆的专业礼仪师,邀请入殓师为死者作葬礼前的最后仪式,是日本多种葬礼形式中最具历史感和仪式感的葬礼。在中国这个职业叫做:仵作,但是片中呈现的,则是一个完全艺术化的过程,入殓师就如同艺术家一般,能够以庄严的仪式和精湛的化妆,带给亡者片刻的重生与永恒的安宁。查看关于影片的资料,发现剧作者小山熏堂在写作时爱听音乐,而在创作《入殓师》时所听的CD竟然也跟我最近听的一样,是《马友友演奏莫里康》,所以才将电影主人公的职业设定为大提琴手,奇妙的巧合!
也许这一首《优雅的离去》中摘录的日本禅师太原崇孚所作的逝偈,正好能够将电影《入殓师》想要表达的主题道出——
高挂业镜
满六十年;
信手锤碎,
平常湛然。
但愿我们都能,生之平常,死之湛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