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有一位叫付尔康的副厂长喜欢打桥牌,于是组织一些年轻人一起打桥牌,他对桥牌也到了酷爱的程度,但一次与他单独聊天儿的时候,他表示他更喜欢证券,他家祖上就是做证券的,他的梦想是做个证券经纪人,可惜当时没有证券可做。那是我第一次听人讲一些关于证券和证券经纪人的事。
在过去的课本里,证券都是让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资本主义的东西,当时虽然上海的电真空和大飞乐已经准备发行股票了,但觉得离自己很遥远,一直没有留意,我还是踏踏实实的做我的纺织工程师。众所周知的89年以后,命运出现了改变,“西方敌对势力”开始制裁中国,制裁的实际上主要是纺织品。
之后的很多事儿年长一些的人都记得,砸锭子、停产、下岗、待业、基本上都是从纺织行业开始。原来最具有竞争力的拳头产业瞬间破落了,我不得不开始考虑另谋生路了。起初是利用自己在科学技术一些学科上的优势,做过电子、水处理、销售、通讯、项目评估等跨度很大的工作,虽然也能凑合、但终不理想。
北京的天龙和天桥股票上市、造就了无数的万元户(那时候万元户就算是有钱人了),北京人才开始关注股票,比上海深圳等晚了很多,但终究是北京人开始关注股票了。买了两本关于股票的书开始钻研股票,并找了一家证券营业部开了股票账户(当时北京仅有四家证券营业部),但也没打算作为自己一生的主业。
当时网络电脑还过于奢侈,每天买报纸回来自己用坐标纸画图来研究,家里三个衣柜上面摞上了半米多高、顶到屋顶,自己认为报纸上有价值的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的文章都做成简报搜集起来。当时手工画图没有技术指标和均线,以至于到现在都是删掉均线和技术指标只看“量价时空”,多年之后,总结出来了一把直尺走天下。
也许是因为当年年轻精力好吧,画图、研究、经常是干到天亮,逐渐的发现自己对证券越来越有兴趣了。开户之后买的第一只股票是刚刚上市的当时市盈率最低业绩最好的哈医药,结果是跌跌不休亏损累累,之后是两个昼夜没有睡觉研究短线波动规律,突然恍然大悟、斩仓哈医药买入邮通设备,一举翻本盈利。
在做上海汽车浦东机场和首都机场二号航站楼项目评估的时候,一起工作的国家经济委高级研究员徐老师发现我的一些特点,就是除了纺织、哪一门都不是很精通,但是触类旁通的行业很多很多,他对我说,如果你在华尔街做行业分析的话,能比得上你的人一定不多,而当时的证券市场还没有专门的行业研究,更坚定了我投身证券的决心。
我们的教育往往是灌输百分之一的天分和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绝不告诉你这百分之一的天分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学围棋入段(业余)并不难,但是你升到业余5段以上试试?天下的和尚念的都是同一部真经、得道的高僧有几人?一定要发现自己的长处所在天分所在,盲目的努力绝大多数是徒劳的,忠告。
人人生而平等,上天把每个人的天分分配在不同的领域,没有高低上下贵贱之分,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才能轻松愉快的生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