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对自己儿子心有怨念,婆婆离家出走了几次,即离开北京回老家。
通常说婆媳难处,但在我家是婆婆与先生之间难处,反倒是媳妇从中调停。如此几番之后,我也很头疼,不愿多付言语。先生的一句好言抵上我万般好劝,这样的无力感常让我无所适从。
当妈妈党的同僚们知道自儿子出生后,婆婆与我们一起生活时,竟对我大为佩服,觉得不可思议。我说,婆婆除了脾气快直,还是很有包容心的,而我也是不太计较之人,所以还能安然相处。周围三代同堂家庭中,百分之九十是外婆外公同住,我带婆婆外出,大家常误以为是母子而不是婆媳,可见在众人的观念中,婆媳简直就是不能相处的。
其实,单单婆媳两人,关系还不那么复杂,加了小不点后才真正变得微妙,这也是很多妈妈们不愿婆婆带孩子,而愿意自己的妈妈“效劳”的原因。但是据我发现,外婆们也并不开心,不是因为不爱带孙子,而是和女儿们的关系也很紧张。相比对婆婆,女儿们对妈妈的态度,常常显得随意和依赖,言语不敬、体贴不周也察觉不到。女儿们仿佛继续得到“母爱”的恩惠,而外婆们的心态也多是“继续付出”,这是典型的亚洲家庭观念。
但是不管关系如何难调,因共同抚养第三代而住在一起的境况还是存在,并且大量存在着。虽然大家都忍受着委屈,却还是默默坚持,这让局外人难以理解。
孩子产生于婚姻,那么回到婚姻这个问题上。如今的不婚族越来越多,欠缺理想对象是一原因,物质现实是一原因,缺乏勇气也是一原因。家是避风港不错,但它也是一颗雷。那句话说得很对,结婚是两个家庭的事,除非是孤儿,但如果是呢,有可能是两堆朋友的事!总之在现实社会里,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结合,不是1+1=1,也远非1+1=2那么简单。
偶尔的无间,大家还都表现良好,如果几百个小时,几百个一天在一起,就不那么明快了,调子越来越灰暗。在关系较好的父母子女之间,问题同样存在,我发现,这其实是一个“权力”气场的问题。
比如孩子住在父母家,父母通常比较“自在”,无论是言语,还是物质的支配,都比较自由,尽管孩子在精神上或经济上都不依靠,家长的“权威感”仍然让他们感到安全。如果孩子在精神上还有一些依赖,他们可能会更感欣慰。
而父母住在孩子家,情况可就完全不同了,可能孩子表现完全一样,但父母却谨小慎微,开始揣测,也开始多疑。这完全是一个“客场”,而不是“主场”的心境。我婆婆有时就有这样的言语:这是你们家!“你们”,表明她对于这里没有归属感,因而没有“主人”的感觉,焦虑愈增愈多,不自在愈来愈多,日积月累,自然爆发,当然会“逃离”。
这是最本质的问题,也是根本矛盾,我认为是不可调和的。作为社会人,我们知道要和睦相处,要有基本的家庭道德观念,但作为自然属性,这真是违背天性,无他,仅此而已。
在孩子未成年前漫长的抚养过程中,父母们,特别是与孩子相处时间较长的妈妈们,“控制”和“被依赖”的感觉很难消除,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却总是以分离的关系呈现,这让妈妈们内心惶恐,被忽视的感觉如同“背叛”,这同情侣关系极为相似。
爱与怨像两股绳,交织捆绑,蜿蜒在父母和孩子们之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