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动机》读后感/书评

标签:
隐性动机读后感实地实验变化百分比差别 |
很多时候,最明显的东西反而是最难看到的东西。(By斯蒂芬.列维特)——对于你自己确认要看到的东西,不用去管它容不容易看到,都必须去看到。
如何搞清楚两个变量之间到底是真正的因果关系,还是只存在相关关系。(By斯蒂芬.列维特)
自我利益是人类行为的最根本动机之一——我们认为很多时候没有必要上升到‘自私’的程度,称为‘自我利益’也许更适合和准确一些。(By《隐性动机》)——同样的核心,不同的表达,有它的作用和价值。
只要我们发现了人们真正关心和重视的东西——金钱、利他主义、人际关系、他人的表扬,诸如此类——我们就能够准确地找到激励人们采取某种行为(比如,在学校取得好成绩、遵守法律、提高工作表现、向慈善机构捐款、不再歧视他人等)的规律或者诱因。(By《隐性动机》)
人们常常会说‘这件事导致了那件事’,实际上,很多时候人们根本不清楚上述说法到底是不是事实。当我们手上缺乏从现实世界中收集到的实验数据时,我们所有人都可能会随意地、无根据地解读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By《隐性动机》)——‘所有人’…观己,知人。
无数的事物之间都可能存在相关性,全凭你处理数据的方式,以及拿哪些数据进行比较。但是,要想把有意义的关系从无意义的关系中拣选出来,常常要先有一些关于因果关系的假设,这些假设代表的是你倾向于认为变量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还是必须回归人类提出理论的原始方法。(By戴维.布鲁克斯)
只要我们发现了人们真正重视的东西是什么,我们就能据此设计出有用的政策来影响人们的行为,进而改变我们的世界。(By《隐性动机》)——‘发现’,仅仅是第一步,是一个开始。
金钱是可以成为有效的激励机制的,但是只有足够多的金钱才会起作用。(By《隐性动机》)——‘金钱’,只是路径之一…而‘足够多’的程度,才是真正起作用的关键。
如果你希望人们按照你的想法行事,那么,激励机制就是你最好的工具。(By《隐性动机》)——可以去选择你自己倾向的工具,核心是做到‘足够多’的程度。
如果你打算使用激励机制,你必须保证你设计的激励机制真的会起作用。实际上,如果你的这种激励机制涉及金钱,那么你一定要对它的细节特别小心,因为金钱可以轻易地改变我们对于某种关系的解读。(By《隐性动机》)——金钱,并不特殊…任何激励手段的本质,都是一样。
在设计金钱激励机制的时候:要么支付足够的钱,要么干脆不支付。(By《隐性动机》)——这种表达,适合实力弱小时的环境或前提。
在激励人们做某件事的时候,我们应该用他们真正重视的东西去激励他们——他们的时间、他们希望做个好公民的自我形象认知,甚至是几粒糖果——这些东西通常比给他们几美元(或者罚他们几美元)更加有效。(By《隐性动机》)
总的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激励机制都同样有效。(By《隐性动机》)——这是一个多样化的世界,情况必然如此。
坚持运动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流汗、喘气、换衣服,而是如何让自己养成定期运动的习惯,养成某种习惯是关键。(By《隐性动机》)——事实如此。
如果你想让别人按某种方式行事,你必须首先理解到底什么东西能真正给他们提供动力。(By《隐性动机》)
男性和女性对竞争有着不同的偏好,而且对激励机制会做出不同的反应。(By《隐性动机》)——了解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去设置更为有效的机制。
学业方面的努力所获得的回报不是即时的,而是严重滞后的。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不能就延迟回报做出正确的决策,而更容易受即时满足的影响。(By《隐性动机》)——这是人性特点的一个方面。
人类的感情,特别是对背景情况(或称‘情境信息’)的敏感度是影响人们日常选择的重要因素。(By《隐性动机》)
这说明种族间的学业成绩差距有很大一部分并不是由能力或知识上的差距造成的,而是因为某些孩子缺乏认真考试的动力。(By《隐性动机》)——欲望,人人都有。但是,不同欲望的侧重点,却相差巨大。
‘这个给你,但你可能会失去它’比‘你可以得到它,但要先完成之后’的效果更好。(By《隐性动机》)——人性的一个重要特点。
对年幼的孩子和青少年而言,这个世界只有现在而没有未来。(By《隐性动机》)——对于未来的认知和期望,是人类后天培养而来的特性。
虽然孩子的教育问题显然需要家长、教师和孩子的共同努力,但就我们的实验结果而言,给其中一方较高的奖励比三方同时获得较低奖励的效果更好。(By《隐性动机》)——注意这个点,‘一针顶破天’的策略,可能性更大。
加里.贝克尔表示:“虽然种族歧视有时阻碍着犹太人的发展,但是我的爸爸总对我们说,‘只要足够努力,这些困难就可以被克服。’” (By《隐性动机》)——‘只要足够努力’…
从承包商(或者保险公司)的角度来说,经济歧视行为是利润最大化的一种必然选择,无关个人好恶。(By《隐性动机》)
只要有足够的创造性,所有的盈利都可以被包装为规避损失,反之亦然。(By《隐性动机》)——又一个‘足够’,以及要重视那个‘包装’的内容。
如果我们不理解歧视行为的根源和本质,就无法着手设计各种机制来解决或消除歧视问题。(By《隐性动机》)——并不绝对,先‘理解’,后‘设计’,只是路径之一。
‘我今天会去三家店比价。’仅凭这句简单的话就可以完全改变商家对他们所面临的激励机制的认识。(By《隐性动机》)——以‘我’的更多付出,去实现我的目标。
这个故事的道理很简单:如果你想减少购物过程中可能受到的经济歧视,那么请事先多做功课,尽量多了解产品信息和价格行情。(By《隐性动机》)——不被歧视的前提,得用自己‘事先’的功课去争取。
经济学显然不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浪漫。但是,世界上很多地方仍然广泛存在着贫困、苦难、犯罪等现象,很多时候这些现象本是可以避免的。这些现象时刻提醒着我们:了解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规律,能够为改善人类生活水平做出巨大的贡献。(By加里.贝克尔)
减少‘小麻烦’——节约人们的时间和精力——的效果稍好于‘助推’方式。也就是说,我们并非一定要实施‘退出’型政策,‘加入’型政策甚至可以获得更高的器官捐献率。(By《隐性动机》)——选择明显更有效那个,或者去不断改进和加强你自己倾向那个。
‘社会规范’是一种十分微妙的暗示,它使得人们想要随大溜,和多数人保持一致。(By《隐性动机》)
如果我们想让人们养成新的生活习惯,最有效的方式是定价策略和社会规范双管齐下。(By《隐性动机》)——资源充足的时候,双管齐下;资源不足的时候,选择明显更有效那个,或者去不断改进和加强你自己倾向那个。
我们的实验表明,没有任何一个干预措施可以帮到所有人。(By《隐性动机》)
一言以蔽之,应该做到千人千药,针对不同个体的特点和需要灵活地改变我们的策略。(By《隐性动机》)——理论上确实如此,现实中,不可能有资源支持你去千人千药,你必须有所选择和侧重。
慈善捐助的一个显而易见的自私动机是:慈善捐助能够帮助我们减税。(By《隐性动机》)
少数群体中的个体会更加注重自己的社会身份,资金匹配策略是一种社会暗示,它就像催化剂,启动了人们的‘群体认同’意识。(By《隐性动机》)
‘付出一些东西,来赢得另一些东西。’(By《隐性动机》)——这就是那些更为根本的原因和规则。
我们的各种实验说明,人们慈善捐助行为的动机并不完全是让别人过得更好,更多的是让自己过得更好(感觉更好)。(By《隐性动机》)——‘我’,永远在前。
虽然很多时候人类的行为看似是非理性的,但只要你真正了解了人们行为背后的隐性动机,你就不会认为人们的行为是匪夷所思的了。只要你了解了人们行为背后的隐性动机,你就会发现他们的行为是完全理性的。我们每个人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和愿望,但是有时候这些需求和愿望并不能直接用传统的理论来解释。僵化的死亡、前人的教条以及传统的习惯,并不是行事的最优方案。(By《隐性动机》)
虽然慈善组织的初衷是做好事,但是这些善良的人们却常常把他们的慈善组织经营得毫无效率可言。(By布莱恩.穆兰尼)——这个时候,初衷没有意义,你必须让组织做到匹配目标的程度。
激励机制所传达的心理学信息——不管是友好的还是敌对的——都可以对人们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By《隐性动机》)
态度和姿态是很重要的,如果你是一家重视客户感受的公司,那么你一定要记住,客户希望你们询问他们的意见,如果他们想退出,他们会希望你们询问他们是否想退出。(By《隐性动机》)
从广告精英变身为慈善使者的布莱恩告诉我们这样一条商业原则:不论何时,规模永远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By《隐性动机》)
哥伦布并不是第一个发现美洲大陆的人,他是最后一个发现美洲大陆的人。(By阿尔文.罗斯)——同样的内容,你可以从各个方面去表达它。
如果你希望你的客户做出一些无私的举动,那么你必须首先展现出自己的无私。(By《隐性动机》)
只要合理地对定价策略进行创新,公司就可以在提高利润的同时为社会做出贡献。(By《隐性动机》)——仅仅是策略上的创新,就可以起到的效果。
舍弃传统做法、改变陈旧的思维方式绝非易事。要在公司中建立起实地试验的文化,需要无畏的勇气、大量的培训,以及实践经验。如果一家公司能够成功地做到这一点,它就可以重塑整个行业。(By《隐性动机》)
“实验是检验科学真理的唯一途径。”(By理查德.费曼)
不管你的目标是什么,你都需要明确地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取得怎样的效果,以及如何衡量目标达成与否。这对个人如此,对公司也是如此:‘集中’和‘衡量’是决策前必须做到的两点。(By《隐性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