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挑战答疑】孩子一生气就“离家出走”

(2016-09-15 10:28:49)
标签:

杂谈

教育

琴童妈妈

育儿

正面管教

分类: 正面管教

孩子挑战答疑

以下内容源自汇智有方学员课后支持系列之一的家长答疑,由讲师对学员的孩子挑战问题进行答疑。您也可以留言孩子挑战,本鲜会根据大家的需求发布相关挑战的答疑。

其中涉及一些正面管教工具的运用,可参照文章后面的正面管教工具介绍。



问:2岁8个月男孩,遇到生气的事就跑出家门“离家出走”,不追吧太危险,但是追吧越追跑得越快。追上也得强硬带回家,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引导吗?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nLlia1m8sy8PGjT91HQQ0yZaJUGX0QzWEC4icIFib5S3ibiarPhHzWy61Qx1GxUwicNq5Iz0ncqQ5iciayE4xkAcAVebDQ/0?wx_fmt=png

张戈茵(正面管教导师)

刚才我们也说过,2岁到3岁的孩子,进入固执蛮横中,并具有一定的攻击性发脾气可能会成为常态。那么对于这个年龄阶段发脾气的孩子我们可以怎么引导呢。

实际上这个年龄的孩子,家长可以通过发脾气这件事情,帮助孩子学会认清和感知自己的情绪。家长首先要认可孩子的感受,通过共情,你真的很生气。并且能让孩子知道,感到生气是没关系的。但是你能够用语言而不是行动告诉我的话,你在生谁的气啊?或者有什么事情让你生气吗?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nLlia1m8sy8P7D3aZiauGm4p14UpfwKFT9JH9QeoowcECFNBMeE1VxzDITEwXKJS9lFriafLMTCdlTVH1vgTicZIWA/0?wx_fmt=png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等待孩子回应,并且带着兴趣听他说,而不是说你不应该生气。有时候孩子生气的时候,特别是因为才两岁多的孩子,他可以在辨别自己的感受上,会有困难。家长这个时候呢,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教他,辨识自己的情绪,比如说通过画画的方式 ,通过告诉他生气的时候,伤心的时候,难过的时候,身体有什么反应,我们还有情绪脸谱的识别表,这些实际上都是可以让我们教会孩子理清情绪、识别自己感受的一个很好的机会。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nLlia1m8sy8P7D3aZiauGm4p14UpfwKFT9X8icicAjO72ECnGmLvy00FGCpOKWKUV3ncdtyteYoQIgBv9ekyic9DoDg/0?wx_fmt=png

同时,对于年龄少一些的孩子,我们要更多地运用有限的选择,比如可以做一个生气时候的选择轮。让孩子自己想一想,在生气的时候,他可以怎么做?除了离家出走以外,他还可以做什么。

在孩子心情好的时候,我们可以提起来说,妈妈发现你经常生气,那么能不能想出一个,既能让我们知道你在生气但又不是离家出走的方法。比如说你生气的时候,可以打枕头啊,听喜欢的音乐啊,或者妈妈可以抱抱你啊。也就是说我刚才说的选择轮的方式 。

选择轮的方式也行,其它的方式也可以,目的都是为了,在孩子生气的时候,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引导他自己找到解决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家长需要做到行大于言,让孩子看到我们自己在处理情绪时,能够做到冷静理智,而不是一生气就摔门出去,一生气就让情绪爆发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nLlia1m8sy8PGjT91HQQ0yZaJUGX0QzWE6EfYB2QAJXtA3sgIzfaPUpt5I08CJDDpA1NzxgUIqKIIOiacVgOVibXg/0?wx_fmt=png

我们都学过大脑盖子,知道镜像神经元,特别是是两岁多的孩子,在不停地用镜像神经元系统模仿大人的行为,所以很重要的一点是,大人也需要注意自己的行为,需要做到行大于言。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同样需要了解自己,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为自己找到解决方向打下基础。



【正面管教体系】

“正面管教”体系基于“个体心理学”理论,四十年前创建于美国。正面管教为了帮助家长解决孩子挑战而设计:能让身心疲惫的育儿过程,转化为家长和孩子都放松享受美好过程

了解更多正面管教


【正面管教课堂】

“正面管教”课堂是“体验式学习”,而非传统说教型学习。通过以个体心理学为基础的主动“体验式活动”,让学员直接认知、欣然接受、主动参与、立即练习新知识及能力,能达到90%学习吸收率

了解更多正面管教课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