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智有方-正面管教】结束才是开始——讲师群常见问题及导师Elly答疑
课程结束了才是真正的开始
汇智有方资质讲师班,不仅让你掌握正面管教背后的理论体系,轻松带领核心活动,熟悉市场宣传和职业进阶。课程结束后,进入讲师学员专用群,持续线上学习,随时随地提问,导师亲自解答。还可免费跟听一期家长基础班,面对面学习。还有线下读书会,定期一起分享交流。课程结束了,正面管教之路才刚开始,我们和你一起在路上!
正面管教讲师问题解答
说明:Q是问题,A是群里朋友们的回复,Elly是Elly的解答
Q1:请问在健康界限方面,4岁孩子吃饭要喂,老人一边说宝宝要自己吃一边又喂,妈妈不希望老人喂孩子,但这是老人和孩子之间的事情,这时妈妈应该怎样做才能体现健康界限,又能培养孩子独立吃饭呢?
Elly:
Q2:学员在重复做top card这个活动时,有些人会变, top card会变吗?什么情况下会改变?
Q3: 选择:选择工具如何做到双方都能接受?
Elly:只要看一个具体场景一件具体事情,而不是一个状态,不是要找一句“永远有效的话”,就有了。
Q4:我句式:我的困惑是如果我希望后面接的是双方都能接受的选择,那就不是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样就没有办法做到情绪诚实了。
比如:
1、看到你没有及时回家,电话也打不通,我感到有些担心,我们一起看看如果下次再遇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2、看到你没有及时回家,电话也打不通,我感到有些担心,我希望下次你能提前打电话回来。
Q5: 错误目的表扮演: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家长的感受与扮演者的目的不一致时(比如扮演者是在对其进行报复,摔打东西或说狠话,但妈妈就是咬定自己是被激怒),会引起其他人的困惑,这时如何处理?
Elly:扮演时间再长点,话再伤人些。
Q6:共情为什么有效?共情的三个部分,你感到……是情绪接纳、是因为……是帮忙找到孩子的信念,那“要是……就好了”这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Elly:为什么共情要说“期望”?和“私人逻辑”有什么关系?大家一起畅所欲言。最好是提问的人自己也说说
A:“期望”感觉像Lynn 经常用到的魔法棒的功效
Elly:提问者可以试试只说共情的前两句,找一个你自己的情绪,不说后面的期望,观察自己的感觉。
Q:“你希望”说出来以后,在心理上获得“虚拟的满足”?
Elly:不是的,在这个私人逻辑里,我期望是行为(决定),也就是说当你把这三句话说完,这个人的内在的私人逻辑就被完整地看到了。
Q:每个负面情绪背后都有一个正向的需求。共情是否也可以理解为说出对方的感受+需求?
Elly:还有希望的行为结果,就是期望的部分。关于正向动机,我前几天收到简尼尔森的一封邮件,专门问我这件事。正向动机不是个体心理学和正面管教里的内容,如果没有错的话,应该来自于NLP。正面管教说的是每个人都有追寻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需求,可能你可以理解这两种是一回事,只是用词不同。如果希望自己专业一些的话,建议用自己的词汇,这样会更专业一些。
Q7:做“厉害的巨人”活动时,扮演暴怒妈妈的角色家长状态温柔,没有演出暴怒的感觉。扮演孩子的家长说感觉、想法、决定时感受不深刻,感觉不到被惩罚讲师如何引导?怎样让家长快速进入扮演的角色中?
Elly:讲师示范出暴怒。
Q:我真的很暴怒很严厉了。在家演练了好几次,学员还是没有演出来,还总是笑场。为什么呢?
A:家长笑场也有可能是内心尴尬……所以活动的效果还在。
Q8:打击情绪时有学员觉得对方的打击让她一下子清醒了,觉得打击的方式很有效。那我们怎么样更好地把她的感受过渡到共情的感受上来?
Elly:不用过渡,继续讲就好了。她能体会到共情与前面的区别。即使她并不反感情绪打击。
Q9:“特殊时光”体验活动中,有个6项内容的头脑风暴(自己做不花钱、自己做花钱,和孩子不花钱……)为什么要有花钱与不花钱之分?在后面的讲师提问中,也没有提及花钱与不花钱之分。是不是只应区分是不是愉悦的,约定的,有规律的这几个要求就行?
Elly:不是。一起讨论:特殊时光分花钱和不花钱,为什么?
大家在带领的过程中,当我们把那张表六个格都填满以后,有没有发现在不花钱的地方特别能够体现出每个人的不同,越是花钱的大家就趋向于一样?
当然教材上写了要写出花钱和不花钱,但在实际操作时如果不区分,也不会影响到特殊时光的本质。
Q10:第二次课中第三个活动是“感觉、行为、信念”,其实,它内在的逻辑是“信念、感觉、行为”,后面也是这样表述的,应不应该前后统一3个概念之间的顺序?
Elly:事实上,这个问题如果是弗洛依德回答的话就会非常清楚。弗洛依德认为感觉、想法(我们说的想法通常包括诠释、信念这两部分)是没有先后顺序的。只有行为才有。所以在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派(以下简称精分)的冰山图就是和我们这个图很像的一点,就是行为在上,其他都在下,是没有先后顺序的。
Q11:“情绪诚实”这个内容的学习,主要是让学员阅读学员课件中的文字来接触与领会,课堂上,发现很多学员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即使读了那几段文字,也很难当时领会、理解。不知其它讲师在这个环节有没有遇到类似问题?是怎么做的?
Elly:不用理解,知道这个概念就够了。
Q12:第三次课中的工具“选择”,是不是用“提供选择”更合适?一是意思更明确,表明是家长对孩子,二是与书中的表述一致。
Elly:可以。
Q13:“从错误中恢复的4个R”,4个R内容有先后顺序吗?我感觉不一定要有固定的顺序,是这样吗?
Elly:要顺序,connection before correction。
Q14:“错误目的表”中“几乎孩子所有的挑战都能在这张表里找到线索”,意思是不是孩子所有的不当行都可以归类到这4个错误目的表中?能这样肯定地表述吗?
Elly:是
Q15:“错误目的家庭干预表”,从哪里可以得到电子版?书中没有,网上也没有。
Elly:自己敲一遍,最好的学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