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汇智有方-正面管教】结束才是开始——讲师群常见问题及导师Elly答疑

(2015-12-22 23:43:55)

课程结束了才是真正的开始

汇智有方资质讲师班,不仅让你掌握正面管教背后的理论体系,轻松带领核心活动,熟悉市场宣传和职业进阶。课程结束后,进入讲师学员专用群,持续线上学习,随时随地提问,导师亲自解答。还可免费跟听一期家长基础班,面对面学习。还有线下读书会,定期一起分享交流。课程结束了,正面管教之路才刚开始,我们和你一起在路上!

正面管教讲师问题解答

说明:Q是问题,A是群里朋友们的回复,Elly是Elly的解答


Q1:请问在健康界限方面,4岁孩子吃饭要喂,老人一边说宝宝要自己吃一边又喂,妈妈不希望老人喂孩子,但这是老人和孩子之间的事情,这时妈妈应该怎样做才能体现健康界限,又能培养孩子独立吃饭呢?

Elly: 这是家长班问题,非常建议做PHP。因为这个界限没有任何人可以给你直接答案,你进入对方世界里,一下子就找到了。


Q2:学员在重复做top card这个活动时,有些人会变, top card会变吗?什么情况下会改变?

 

      Elly:这个问题讲师班是讲过的。这个活动是琳·洛特根据另一位心理咨询师的活动改编而来,借用了一种扑克牌游戏的方式,top card的card指的是playing card 扑克牌。所以贴切翻译为“首张牌”比较好。

      这个扑克牌的方式以及活动内容,反应的是人在有压力、痛苦、指责、羞辱、无意义等情况下的习惯行为模式——这也是《正面管教》一书中的标题。不是性格,是行为习惯,行为模式。(所以讲师用教材中,要求讲师带领活动时,再三强调“这个活动不是给你贴标签”)


      琳洛特和简尼尔森都认为,每个人的“首张牌”不会改变。

      而如果是“行为模式”,不是性格,那按照普通逻辑,则有可能发生改变。

      那么讲师要怎么回复学员的疑虑呢?

      要说清楚上面的话,还更要说明:这个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让我们了解自己,更是要让我们“做个有心人”,理解他人,接受彼此的不同,找到相互尊重的方式。

      这个也就是“首张牌”后半部分的内容(四组各自介绍完毕),是活动的重点。

      那么,“变还是不变”,并不重要了。

      活动重点部分的内容,“做个有心人……”等等,都是教材里的原话。


Q3: 选择:选择工具如何做到双方都能接受?

Elly:只要看一个具体场景一件具体事情,而不是一个状态,不是要找一句“永远有效的话”,就有了。


 

Q4:我句式:我的困惑是如果我希望后面接的是双方都能接受的选择,那就不是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样就没有办法做到情绪诚实了。

比如:

1、看到你没有及时回家,电话也打不通,我感到有些担心,我们一起看看如果下次再遇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2、看到你没有及时回家,电话也打不通,我感到有些担心,我希望下次你能提前打电话回来。

      这两句一个是表达双方都能接受的选择,后者是我的期望。我看到的汇智有方的版本是前者,我的疑问是这样对方不知道你真实的想法或者期望是什么?

 

      Elly:我句式:我感到……,因为……,我希望后面跟的是双方都能接受的、可行的、相互尊重的解决方法或有限选择或启发式提问。这是我句式和共情很不同的地方。启发式提问是其中一种,你也可以说我希望下次你可以提前打个电话(如果这是相互尊重的话,就没有问题),也可以说你下次是提前打个电话还是提前发个短信?也可以说我们一起看看如果下次再遇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也就是说后面的选择是基于尊重,和善而坚定 的表达方式。


Q5: 错误目的表扮演: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家长的感受与扮演者的目的不一致时(比如扮演者是在对其进行报复,摔打东西或说狠话,但妈妈就是咬定自己是被激怒),会引起其他人的困惑,这时如何处理?

Elly:扮演时间再长点,话再伤人些


说明:Q是问题,A是群里朋友们的回复,Elly是Elly的解答



Q6:共情为什么有效?共情的三个部分,你感到……是情绪接纳、是因为……是帮忙找到孩子的信念,那“要是……就好了”这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Elly:为什么共情要说“期望”?和“私人逻辑”有什么关系?大家一起畅所欲言。最好是提问的人自己也说说

A:“期望”感觉像Lynn 经常用到的魔法棒的功效

Elly:提问者可以试试只说共情的前两句,找一个你自己的情绪,不说后面的期望,观察自己的感觉。

Q:“你希望”说出来以后,在心理上获得“虚拟的满足”?

Elly:不是的,在这个私人逻辑里,我期望是行为(决定),也就是说当你把这三句话说完,这个人的内在的私人逻辑就被完整地看到了。

Q:每个负面情绪背后都有一个正向的需求。共情是否也可以理解为说出对方的感受+需求?

Elly:还有希望的行为结果,就是期望的部分。关于正向动机,我前几天收到简尼尔森的一封邮件,专门问我这件事。正向动机不是个体心理学和正面管教里的内容,如果没有错的话,应该来自于NLP。正面管教说的是每个人都有追寻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需求,可能你可以理解这两种是一回事,只是用词不同。如果希望自己专业一些的话,建议用自己的词汇,这样会更专业一些。


Q7:做“厉害的巨人”活动时,扮演暴怒妈妈的角色家长状态温柔,没有演出暴怒的感觉。扮演孩子的家长说感觉、想法、决定时感受不深刻,感觉不到被惩罚讲师如何引导?怎样让家长快速进入扮演的角色中?

 

Elly:讲师示范出暴怒。

Q:我真的很暴怒很严厉了。在家演练了好几次,学员还是没有演出来,还总是笑场。为什么呢?

A:家长笑场也有可能是内心尴尬……所以活动的效果还在。


Q8:打击情绪时有学员觉得对方的打击让她一下子清醒了,觉得打击的方式很有效。那我们怎么样更好地把她的感受过渡到共情的感受上来?

Elly:不用过渡,继续讲就好了。她能体会到共情与前面的区别。即使她并不反感情绪打击。


Q9:“特殊时光”体验活动中,有个6项内容的头脑风暴(自己做不花钱、自己做花钱,和孩子不花钱……)为什么要有花钱与不花钱之分?在后面的讲师提问中,也没有提及花钱与不花钱之分。是不是只应区分是不是愉悦的,约定的,有规律的这几个要求就行?

 

Elly:不是。一起讨论:特殊时光分花钱和不花钱,为什么?

大家在带领的过程中,当我们把那张表六个格都填满以后,有没有发现在不花钱的地方特别能够体现出每个人的不同,越是花钱的大家就趋向于一样?

当然教材上写了要写出花钱和不花钱,但在实际操作时如果不区分,也不会影响到特殊时光的本质。


Q10:第二次课中第三个活动是“感觉、行为、信念”,其实,它内在的逻辑是“信念、感觉、行为”,后面也是这样表述的,应不应该前后统一3个概念之间的顺序?

Elly:事实上,这个问题如果是弗洛依德回答的话就会非常清楚。弗洛依德认为感觉、想法(我们说的想法通常包括诠释、信念这两部分)是没有先后顺序的。只有行为才有。所以在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派(以下简称精分)的冰山图就是和我们这个图很像的一点,就是行为在上,其他都在下,是没有先后顺序的。

https://mmbiz.qlogo.cn/mmbiz/nLlia1m8sy8Mc9CAG6kOdkrcMrWuEFFvHeeWicpZBgvugW2AiawPJ1IPjfib6kyN6SnnBDasSWwhXTT9GEpbRo5RZA/0?wx_fmt=jpeg

 

       比如说,一个人觉得:女儿要富养。如果你有个一个女儿,你就会给她买漂亮衣服、名牌鞋,带她去参加各种高大尚的场合。在做这些的过程中,作为妈妈你会很愉悦,为什么呢?你觉得女孩要富养。你会做什么呢?你会带她去干这个干那个。是因为你感觉很愉悦,所以你才觉得女孩要富养吗?不是。是因为你觉得女孩要富养,所以你做这些才会觉得愉悦吗?女孩要富养这个想法是凭空出现的吗?当然不是。所以,一个女孩在你眼里是个公主,你看到自己的女儿穿着一个纱裙,你的诠释可能是我的女儿现在像个小公主,我觉得特别开心,而且很有成就感,因为我觉得女孩要富养,而且我养得很好,那我接下来会带她去Party。

       水面上的是在最后的,水面下的是螺旋式交缠的关系(这是精分里的原话)。

      上面这个冰山图是我找图设计的,做的,这样写是为了布局清楚,是为了跟我们上课的顺序有关。但事实上,如果看弗洛依德的精分的话,水面下是意识、潜意识等等。不应该是感觉在上,信念,然后是归属感和价值感。应该是感觉和信念和归属感和价值感(并列关系)。

     (个人观点)诠释、感觉、信念的顺序,可能要用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去分析。

      相比较而言,个体心理学更多讲的是价值观、信念,而弗洛伊德的理论则更多是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所以,如果有学科方面内容,可以直接看弗洛伊德的东西。


Q11:“情绪诚实”这个内容的学习,主要是让学员阅读学员课件中的文字来接触与领会,课堂上,发现很多学员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即使读了那几段文字,也很难当时领会、理解。不知其它讲师在这个环节有没有遇到类似问题?是怎么做的?

Elly:不用理解,知道这个概念就够了。


Q12:第三次课中的工具“选择”,是不是用“提供选择”更合适?一是意思更明确,表明是家长对孩子,二是与书中的表述一致。

 

Elly:可以。


Q13:“从错误中恢复的4个R”,4个R内容有先后顺序吗?我感觉不一定要有固定的顺序,是这样吗?

Elly:要顺序,connection before correction。


Q14:“错误目的表”中“几乎孩子所有的挑战都能在这张表里找到线索”,意思是不是孩子所有的不当行都可以归类到这4个错误目的表中?能这样肯定地表述吗?

Elly:


Q15:“错误目的家庭干预表”,从哪里可以得到电子版?书中没有,网上也没有。

Elly:自己敲一遍,最好的学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