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坚定真的不容易,特别是对于我这样一个习惯了过于温柔的妈妈来说。
比如我很明确的跟孩子说明:“咱们约好了5分钟后回家,现在时间已经到了,我们必须回家了。”
孩子的第一反应是生气,大哭!——“我不要回家!没到5分钟!”
如果是以前,我可能就会妥协:“那好吧,你说,你想再玩几分钟?”然后,这个5分钟可能就会变成半个小时,甚至更长,最终的结果还是他哭着回到家。
现在,我会停下来,平静的,真的不动怒的看着他,说:“我们约好了5分钟,现在时间已经到了,你是想牵着我的左手回家,还是牵着我的右手?”
我也不再压抑我自己的情绪,当我生气的时候,我就会真实的告诉他:“妈妈现在生气了。”有时,情况会变得更糟,他看到我生气会哭的更凶,但我告诉自己“情况在变好之前,往往会变得更糟”,我可以接受他哭闹更凶的结果。当我接受了自己可以生气,反而可以花更少的时间平静下来,然后,更冷静的跟孩子共情,听他的感受,一起想解决方法。
当我逐渐找到了和孩子之间的健康界限,孩子的成长也让我刮目相看。
在学校,从刚上幼儿园时,老师告诉我,这个孩子说话像蚊子一样,只在旁边看着别的小朋友玩,从来不参与其中。到现在几个月的时间,老师一见我会很骄傲的说,威威现在脱颖而出,是班上表现最好的孩子,遵守规则,上课很专注,跟所有的小朋友关系都很好,讲话也很大声,变得非常活泼。
在家里,我也不再害怕爸爸跟威威的“小屋时间”了,爸爸还是会把偶尔哭闹的威威带到屋子里“好好聊聊”,但我观察到,这反而变成了他们父子俩的特殊相处方式,威威并没有因此受到伤害,反而跟爸爸的关系更亲密了。
当我渐渐的找到自己“温柔和坚定的平衡点”,即更多的坚定,一个重要发现是——孩子没有我们想象的脆弱。如果你是发自内心的想要尊重自己尊重事情的客观情况,而不是强硬的“必须按我说的做”,孩子会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并且孩子的情绪和心灵成长也不会受影响。
印象很深的是在孙瑞雪的《爱和自由》里提到过自由和规则的界限。孩子的任务就是不断的挑战妈妈的底线,用尽各种方法,在“家”里推周围的墙。妈妈的界限就像一面墙,如果孩子推一次,墙就“吽”倒了,你觉得孩子是有安全感还是没有安全感呢?答案自然是没有。孩子挑战,就像是推这面墙,当他推一次不倒,又推一次还不倒,推多少次都不倒,孩子反而觉得很安全。这就是为什么家里要有规则,为什么家长要坚定的执行共同制定出来的规则。
温柔带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和价值感,坚定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并给孩子安全感。当一个孩子有了价值感和安全感,他才能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更全面的自我认知,从而学会真正的自信、自爱以及自尊。
人这一生最终追求的不过就是价值感和安全感,这是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https://mmbiz.qlogo.cn/mmbiz/nLlia1m8sy8PkSTsL1j6te2qwhEhWiaQO0AibKib8Mall7SNaswEpuRJFRsEfYNsqTW2opiavVwGNnbloejSqeJfrsQ/0
陪伴孩子成长,需要的不仅仅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