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面管教分享 -- 威威爱哭,爸爸妈妈怎么办?

(2013-10-30 10:23:12)
标签:

家庭会议

育儿

正面管教

虫虫

孩子爱哭

分类: 正面管教

讲师虫虫的文章。这篇文章让很多家长茅塞顿开。只发布了一天,就创了汇智有方-正面管教微信平台(微信号:zhengmianguanjiao)的阅读新高!


******


“哭”引发的家庭战争

 

 威威“爱哭”的问题由来已久,在家里经常会引起我和老公的冲突和战争——我觉得孩子只是孩子,哭不是大事;老公觉得男孩子总是“哭”,心思太过敏感,应该教会他“男子汉,不许哭”。

 

威威一哭,老公立刻会严厉地说:“你好好说话!”而威威一听这个话,则马上冲到我怀里,哭诉:“爸爸说我!”然后,更大声的哭。威威哭的越激烈,越往我怀里钻寻求保护,老公就越生气,越发觉得需要单独调教一下威威,重新树立权威。

 

我不喜欢老公用这么严厉的方式对待孩子,当威威和爸爸爆发战争的时候,我会一边抱着伤心的威威,一边不满的瞪老公。我和老公虽然表面上没有当着孩子的面爆发战争,内心里却写满了对对方的不满,像一个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爆炸。

 

这样的冲突,在家里经常性的发生。我们三个人都不胜其烦,却始终没有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家庭会议——真正的一起解决问题

 

 

我想到了家庭会议来解决这个问题,可是却苦恼选择什么样的议题。以往总是想直接解决威威的问题,比如讨论“威威除了哭以外还可以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可效果并不理想,老公觉得我的方法没有用。

  

反思威威哭的过程,我们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是——“威威哭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做什么?”

 

周四,吃完晚饭,我召集威威和老公来开会。之前我们开过家庭会议,所以威威很兴奋,并不抗拒。倒是老公一直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有点敷衍和怀疑。

 

家庭会议的第一个环节是感谢。我学了正面管教之后,深刻的理解“Connection before correction”,感谢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

 

我先来说感谢:“我首先要感谢威威,昨天晚上和妈妈一起头脑风暴了5个方法,解决第二天早上不想上学怎么办,今天早上上学的时候真的一次都没有嘟囔过‘我不想上学’,也没有哭,我们早上上学又轻松又愉快。”

 

威威本来在地上坐着,听到我说完这句话,眼睛突然一亮,一下子从地上站起来,兴奋的又蹦又跳。

 

“我还要感谢威威,妈妈手指甲受伤了,你一直很关心妈妈,还提醒妈妈抹药,我感觉很贴心。”

 

“还要谢谢老公连着三天晚上都帮我带威威,让我有足够时间来完成积压的工作,这三天晚上都带威威洗澡,真的不容易。”


“谢谢老公在我手受伤不能碰水的情况下做了饭,还把碗全部刷了。”

 

我观察老公的表情,原本的微微皱起的眉头,被平静的微笑取代。

 

接下来,该老公感谢了,他有些别扭,但还是说了:“我先感谢妈妈,每天晚上都坚持买菜做饭,而且每天吃完饭都主动刷碗,减轻了我很多负担。”


“谢谢妈妈每天都接送威威,照顾威威,为这个家付出了很多。”

 

在老公说完这几句简单的话后,我的心里一阵暖流经过,虽然上课时模拟过很多次家庭会议的感谢,但当自己的努力,被最重要的人肯定和看见,那一刻,真的很感动。

 

接着,老公感谢威威时,突然有些词穷,不知道该感谢些什么,在我的鼓动下,老公谢谢威威“表现得很乖。”

 

威威听完我们的感谢,仍兴奋的跳来跳去,说:“我只要感谢一个人,就是妈妈。”威威很清晰的表达:“我要感谢妈妈每天都跟我玩,每天都陪着我,还陪我玩游戏。”

 

 

感谢环节结束后,整个屋子的气氛都变得很温暖。我观察到老公的变化,身体越来越放松,神情越来越投入。这时,老公突然带领威威鼓起了掌,“妈妈主持的真不错!”通过这样发自内心的相互感谢,老公最开始的怀疑态度完全不见了,我的心里也轻松了很多。

 

我心想,这大概就是感谢环节一定也必须放在第一步的原因吧,让每个人都放松下来,真诚的感受家庭成员之间爱的流动,感谢和感恩应该是最好的connection了。

 

第二个环节是议题讨论——头脑风暴。

 

我拿出了在冰箱上贴着的议题纸,念了上边写好了准备讨论的议题——“威威哭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做什么?”并跟老公和威威解释了什么是头脑风暴:“每个人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不管对错都记录下来,不点评,不评论,也不赞美。只要记录下来就好。”

 

威威先举手:“我先说,我先说!可以‘抱抱’!”

 

“还有还有!还可以‘谢谢’!”

 

于是我写下来“抱抱”和“谢谢”,又问:“还有什么好办法么?爸爸有么?”

 

老公说:“我想不到。”

 

“没关系”,我说,“那我自己想一个吧——威威哭的时候,爸爸妈妈自己做自己的事,给威威时间哭,等威威哭完了,爸爸妈妈就来听威威说话。”

 

接下来威威又一口气想了六个办法。

 

“做一个选择轮,威威哭的时候转一下!”

 

“找个冷静太空,每个人都有。”

 

“蹲墙!”(威威学校的健身项目)

 

“蹦蹦跳跳!”

 

“还可以打仗!”

 

“玩游戏!”

 

我又转过头问老公:“爸爸现在想到什么好办法了么?”

 

老公想了想,说:“爸爸找威威聊一聊。”

 

我说:“我也想到一个,等威威哭完了,妈妈问威威感受。”

 

爸爸又说了一个:“不哭,好好说。”

 

接下来,威威又举手,因为他又想到了新的好主意。

 

“练功!”

 

“看威威爬蜘蛛!”

 

“洗把脸。”

 

我数了数,一共想到了15个解决办法,其中有11个都是威威自己想到的!我和爸爸都吃惊极了!

 

接下来,我们开始对每个方法投票,有10个方法都获得了我们全家三票一致通过,于是我把这十个方法,另找了一张纸用威威能看懂的方式画下来,让威威自己选一个地方贴起来。

 

接下来,我们又一起头脑风暴了周末的“家庭欢乐时光”,是在家种菜!家庭会议圆满结束。

 

我问威威想把“家庭会议纸”贴到哪里,威威选择了课厅门上,自己用磁铁吸了上去,这样我们每个人都能天天看到了。


会议结束后,威威变得异常开心,在爸爸怀里钻来钻去,被爸爸逗得哈哈大笑。我看着他俩在一起温馨的画面,心想,这不就是我们能对孩子做到的正面影响么?不是通过说教,也不是通过骄纵和惩罚,而是身体力行的让孩子体会到家庭温馨、包容的气氛,并感受到每个家庭成员间爱的流动。

 

密密麻麻地记录了15个解决方法的家庭会议纸。


 

爸爸的转变——“我要给威威更多的耐心”

 

开完家庭会议,爸爸并没有一下子放轻松,而是跟我说:“先别那么早下结论,咱们观察一个星期再说。”

 

开完会的第一天,威威又哭了。他哭的时候,我提醒他:“看我们的家庭会议纸,可以做些什么?”我自己率先走到家庭会议纸前面,想想自己可以做什么。我按照清单上的方法:抱抱他,或者自己去洗把脸,去自己的冷静太空呆会儿,也选择会做自己该做的事情,给他时间哭。


第二天晚上,威威又哭了。我想抱他,他挣脱我的怀抱。我提议去冷静太空,他哭着说:“我的冷静太空坏了!”坐在地上继续哭。

 

而我在关注威威的同时,也正在用余光一直观察老公,我发现老公没有被威威的情绪影响。这次,老公一句话没说,很平静在旁边的扫地。


于是,我也决定去做我该做的事,去阳台收衣服,然后,回来坐在沙发上叠衣服。哭着哭着,威威觉得没意思了,从地上爬起来坐到我身边。这时,我才问他:“你愿意跟我说说刚才的感觉么?”他点点头,轻轻的靠在我身上,开始说刚才为什么哭,感觉是什么。

 

老公扫完地,竟然也安静的坐到我身旁,开始看书。

 

威威说完他的情绪,很快好了,自己跑开玩去了!仿佛刚才又哭又闹的事件没发生一样!

 

我扭过头,看着老公说:“老公,这一次威威哭的时候,你都没有生气哦,而是很平静的做自己的事情,一点都没有被他哭影响,也没有把他抱到小屋去。你真的按我们家庭会议的建议做了呢,真不容易。”我张开双臂抱了抱老公,有些感动。

 

老公沉默了一会,说:“我也在想以前那种方式不是太好,我应该给他更多的耐心。”

 

晚上睡觉时,威威主动跟我说:“今天我哭的时候,你们都没有生气啊。”我意识到,真正影响孩子的不是爸爸妈妈的具体做法,而是大人情绪。任何一点情绪的波动,孩子都能敏感的扑捉到。

 

找到平衡点

 

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会用“哭”来表达自己,表达自己的需求,表达自己的情绪。但是,当孩子慢慢长大,学会了说话,如果他再用哭来表达所有的需求和情绪,家长往往就会抓狂。

 

这次家庭会议让我找到了适合自己家庭的平衡。

 

开完这次家庭会议后的两个星期,我和老公都没有再因为威威哭而生气或发脾气,我们都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了,更容易保持理智和平静。而威威也很明确的知道他哭的时候,爸爸妈妈会做什么了,反而心里有了更多的安全感。


这两个星期,他早上上学没有哭过一次,在第二周的家庭会议上,自己骄傲的总结:“我早上上学都没有哭呢!”爸爸也说,这两周,威威明显活泼了很多,不再对一些小问题揪住不放,哭个不停。

 

每天晚上都变成了我们三个人都享受的,轻松愉快的家庭时光。


正面管教分享 <wbr>-- <wbr>威威爱哭,爸爸妈妈怎么办?

正面管教分享 <wbr>-- <wbr>威威爱哭,爸爸妈妈怎么办?

正面管教分享 <wbr>-- <wbr>威威爱哭,爸爸妈妈怎么办?

正面管教分享 <wbr>-- <wbr>威威爱哭,爸爸妈妈怎么办?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都学会了把关注点放在解决方法上,而不是“如何改变孩子”上。


孩子哭还是不哭,还是问题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