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VCE课程之中文与国内国考的比较
VCE课程的中文学科到底怎么学怎么考?
VCE必修课程中有一门学科是中文,很一般都是简单地认为就是国内的语文学科。其实澳洲VCE的中文学科与国内的语文学科还是由许多差异的。本期我们就来谈谈VCE中文学科与一般中国国内的语文教学的区别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高考,作为中国教育的一种特殊现象,仍在改革中决定着中国亿万学子的命运。高考语文自1997年的“语文大讨论”以来,一路风雨,备受厉诟,在新课程改革的春风沐浴下,渐行渐长,但仍有着诸如“‘以能力立意’,内涵模糊,外延不清,致使偏离学科轨道”
“题目设置形式化,解题过于技能化,僵化思维”等诟病。
澳洲墨尔本一所高中把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语言课程实施vce模式教学和测试。现从中国语文高考比较的角度,谈谈澳洲vce课程中文高考带来的启示。
澳州vce课程
澳州vce课程中文考试分为母语组(Chinese
as a First
Language)和非母语组(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A.母语组(Chinese
as a First
Language)是指在中国国内长大,高中阶段才前往澳洲求学的学生参加的考试,或直接在中国国内报读VCE课程,毕业生参加澳洲的高考,然后再申请国外大学;
B.非母语组(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是指在澳洲土生土长的华裔及对中文感兴趣的澳洲学生参加的考试。本文涉及的vce中文考试是指母语组的考试。
比较启示一
建立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的多元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力避“一考定终身的”偶然。
Vce中文考试是由澳洲州际政府部门——维多利亚课程考评管理机构(VCAA)和学校共同负责组织和实施的,考试采用年终考试(在12年级年底进行,相当于我国高考)和平时SAC考试(相当于我国新课程的模块考试)两种形式。年终考试在每年10月由VCAA统一组织。SAC考试由学校组织在模块教学中进行。
我国新课程改革也建立了评价要综合采用不同形式,要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的基本理念,也在具体的教学中,建立了学生模块成绩、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过程性评价档案。,但是,在实际的招生录取中,这些过程性评估是严重弱化的,凡是说在高考录取时参考,其实都是“不用参考”。“高考一考定终身”的模式尚未改变,究其原因,关键是这些过程性评估由各学校组织进行,各学校评价标准和学生水平的差异以及人情等因素导致学生的过程性评价结果缺乏公正性和可比性。
反观澳洲vce中文考试,为保证过程性评估和形成性评估的合理公正操作,vcaa主要实施了3方面的措施:
1.制定详细统一的评分标准,每个学校必须按此标准为学生评分
2.采用分数统计标准的方法,以年终考试的成绩作为参照,对平时SAC成绩进行校准。
3.组织GAT考试(基本能力测试),GAT考试是一项对书面交流、数学、科学与技术、人文科学、艺术和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测试,学生不能作学科上的准备,完全能体现学生通过学校学习后的能力和技能所处的水平,正是这种能力测试,对检查各个学校的考评和评卷的准确程度发挥重要杠杆作用,使得每个学校每个学科的教学过程获得比较准确的评价,这样,学生的各项成绩评定都会根据其GAT成绩得到调节,从而保证过程性评估的公正有效。
考试在评分时还会考虑到学生的特殊情况,力避“一考定终身”的偶然。对于生病等突发事件,只要在考后两周提出申诉,经过vcaa审查核实后会适当给予加分。
比较启示二
重视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设立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
我国语文新课标开篇就提出了“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等观念,也对中学阶段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作了明确的规定。然而实际教学仍然是重读写,轻听说。听说教学甚至是处于被漠视的地位,在公众场合不敢说、不能说清楚、不能流畅说的学生比比皆是,这不得不说是高考语文缺失听说能力测试使然。就是常说的“国家新课标的经是好经,关键是学校老师往往念错经”。
澳洲vce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的能力;把中文作为一种语言体系来学习的能力;因而,vce中文考试无论是平时的sac测试还是维多利亚州的统一考试,都有听力、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测试,考试形式灵活多样。尤其是12年级的统一考试,分两种形式,即10月初的面对面的口试和11月份的笔试(笔试包含听力测试)。10月份的口试每位学生面对面接受两位考官的测试,持续10分钟。
VCE中文考试的口试长啥样?
第一部分:口头报告(约5分钟)
学生要向考官说明自己研究的话题和观点是什么。并且用一分钟作简单介绍,同时可以展示报告中可能会用到的东西,如提示卡等。然后开始作约4分钟的正式演讲。演讲报告必须阐明观点;说明“重点研究”的是什么专题内容以及支持该观点的论据。论据必须来自研究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在演讲时允许使用照片,图片、地图和提示卡等。
第二部分:讨论(约5分钟)
紧接着口试报告是5分钟的讨论,考生要就自己研究的专题回答考官的提问;准备进一步阐述报告中的观点和见解。讨论的范围有可能超出考生报告所涉及的内容。包括谈论感受和体会;对问题未来发展的思考;甚至有可能提一些考生并不熟悉的问题。此外,考官也会要求考生就“重点研究”的一般性问题进行回答。
口试占学生年终成绩的20﹪,从内容和语言表达两个维度进行评分。内容维度要求有深度和广度,选题要新颖,敢于提出发人深省的观点。表达这一维度要求语句通顺,用词准确,词汇丰富,善于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注意发音、语音语调,有抑扬顿挫;具有吸引考官和与考官的互动能力。
这10分钟的口试,指挥着国内的vce中文教学必须还听说教学以重要的阵地。多年的vce中文教学,相比于国内语文教学,笔者深切感受到语文课堂的活跃、深入,学生也普遍反映:澳洲的中文课程让他们敢说会说,并且养成了独立、敏捷、深刻的思维习惯,终身受益。
比较启示三
关注语文素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工具性体现在听说读写运用语言的能力上,人文性则体现在听说读写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负载和传达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素养。很多人会片面地认为海外的中文考试只是停留在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上,人文性的学科性质体现不明显,其实不然,vce中文考试(母语组)也考查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的能力。这主要体现在VCAA组织的12年级统一考试的专题研究报告中。
专题研究报告的内容是什么?
该专题研究必须和中国的文学和艺术有关。学生通过阅读中国的文学艺术作品,就文学艺术作品中所涉及的社会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就自己的观点作进一步的研究,并能做到从几个不同的方面来论证这个观点。比如,学生在阅读文学名著《家》的时候,对《家》中涉及到的妇女解放、封建大家庭、孝顺观念等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比如:封建家长制是造成年轻人婚姻悲剧的根源,不应该提倡绝对的孝顺等等。学生在论证的过程中,除了《家》以外,还必须选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如果讨论封建家长制,还可以引用《红楼梦》和《雷雨》这两部作品。文学艺术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电影、电视剧、戏剧等。完成专题研究报告还只是第一步,学生还必须查找并阅读大量的有关于中国文化的资料以备考官的五分钟提问。整个研究的过程为:阅读作品——选题——找资料用资料——确定观点和分观点——口头报告、答辩。
每位学生所做的研究报告必须有创新性、思辨性,而且,所用的文学艺术作品在全班范围内不能重复。可见,整个研究过程要顺利完成,需要学生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的积累和一定的语文素养。历次vce中文考试的成绩也较科学地区分了不同程度的学生,那些学养深厚,思维敏捷、深刻的学生往往能脱颖而出。
比较启示四
力求试题的开放性、情境性和综合性,考查运用语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而言语能力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都需要在语言交际的实际运用中考查,因此,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着语文考试必须是开放性、情境性和综合性的。
例如:Vce中文考试某年阅读试题
篇一:《中国古代格言录》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忘身,自然之理也。——欧阳修
德,须谨于至微之事,施恩勿施于不报之恩。——洪应明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荀子》
千金难得一时之欢,一饭竟至终身之感——《菜根谭》
篇二:古文二则今译
从前,瓠巴鼓瑟时,琴声悠扬,连沉入水底的游鱼也浮出水面倾听;伯牙弹琴时,琴声悦耳,连低头吃草的马儿也仰头噘食欣赏。所以,美好的行为无论多么细微,都会感觉到其行为多么隐蔽,也总会显露出来。山中如果藏有宝玉,草木便显得润泽;深渊中如果生有宝珠,崖岸边愈发葱郁。积聚了善行,哪有不为人所知道的呢?!
一老翁,住在边塞,会算命。其马无缘无故跑到胡地。人们都来安慰她,老翁说:“此何遽不能为福乎?”不久,老翁的马又带回胡地的一匹骏马,人们又都来祝贺他。老翁说:“此何遽不能为祸乎?”一日,其子从马上坠下,摔断胯骨。其父说:“
此何遽不能为福乎?”第二年,胡人进攻塞内,青壮人战死不下十之八九。而老翁之子,因跛脚缘故,父子相保。
问题
在四川抗震救灾中,一些生活拮据的平民百姓,捐出了他们的全部积蓄,献出了他们的爱。这一现象深深地感动了世人。你是一位中国问题专家,你认为这一现象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现用以上资料写一篇演讲稿,赞扬这种精神,并在一次中国问题研讨会上发言。
这就是vce中文考试的阅读题,究其本质,是让学生写一篇符合实际任务要求的文章,但文章的内容必须来自于阅读到的两篇文章,不可自加信息,并且必须有自己独立的不同于前两篇文章的逻辑结构,这种阅读题又叫阅读重组,包括语言重组和结构重组。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信息的能力;逻辑建构,谋篇布局的能力。
该试题以08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最大的事件为情境,考查学生根据要求,灵活运用所学过的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类题目着眼于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者的统一。
转自网络
整理推荐Anthony